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氣癭,又稱氣癭腫,是一種頸部腫塊。多因情志抑鬱不暢而發,或由水土因素所致。其症見頸部暫生腫物,邊緣整齊,皮色與正常無異,按之比較柔軟,可因喜怒等情志之關係而增大或縮小。治宜宣通肺氣,祛風痰,清熱毒。選方多用五癭丸,或用四海舒鬱丸,或用海藻玉壺湯化裁之類。近世多選用碘製劑,或可按病情考慮針灸治療,或作手術切除術。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四曰:“氣癭,生於頸項,如癭狀,色如肉,按之柔軟,不痛不癢,因喜怒而增減者是也。治之宜宣通肺氣,祛風痰,清熱毒。方用五癭丸。”

《外科正宗》卷三曰:“氣癭,生於頸項,如癭狀,色如肉,按之柔軟,不痛不癢,因喜怒而增減者是也。治之宜宣通肺氣,祛風痰,清熱毒。方用四海舒鬱丸。”

《醫宗金鑒》外科心法要訣卷三曰:“氣癭,生於頸項,如癭狀,色如肉,按之柔軟,不痛不癢,因喜怒而增減者是也。治之宜宣通肺氣,祛風痰,清熱毒。方用海藻玉壺湯化裁之類。”

近代醫家張錫純在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卷三十六曰:“氣癭,乃因情志抑鬱,鬱久化熱,熱毒上攻,結聚於頸項而成。治宜宣通肺氣,祛風痰,清熱毒。方用五癭丸。”

氣癭的治療,以宣通肺氣,祛風痰,清熱毒為大法。臨床上可根據具體病情,選用以下方藥:

(1)五癭丸:由五味子、天冬、麥冬、桔梗、甘草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半夏、天麻、白附子、僵蠶、地龍、海藻、昆布、牡蠣、夏枯草、白花蛇舌草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組成。具有宣通肺氣,祛風痰,清熱毒的功效。主治氣癭、瘰癧、癭瘤等。

(2)四海舒鬱丸: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天麻、白附子、僵蠶、地龍、海藻、昆布、牡蠣、夏枯草、白花蛇舌草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組成。具有宣通肺氣,祛風痰,清熱毒的功效。主治氣癭、瘰癧、癭瘤等。

(3)海藻玉壺湯:由海藻、昆布、牡蠣、夏枯草、白花蛇舌草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組成。具有宣通肺氣,祛風痰,清熱毒的功效。主治氣癭、瘰癧、癭瘤等。

氣癭的治療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辨證施治,方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