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癭

氣癭為中醫癭病分類之一,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四,屬「五癭」範疇。其病因病機與情志失調及地域水土密切相關,臨床特徵為頸前腫塊,乃中醫外科及內科常見病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因素
    長期憂思鬱怒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津液輸布失常,凝結成痰,痰氣互結於頸前而成癭。
  2. 水土因素
    居住環境缺乏碘質或其他微量元素,影響氣血運行,致使痰濕凝滯,結於頸部。
  3. 肺氣失宣
    肺主氣,司宣發,若外感風邪或內傷肺氣,宣降失常,痰氣鬱結頸部,亦可發為氣癭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特徵
    頸前腫塊,邊緣清晰,皮色如常,觸之柔軟,隨情緒波動而消長(喜怒時增大,平靜時縮小)。
  • 全身症狀
    或伴胸悶脅脹、咽部異物感、易怒煩躁等氣鬱之象;若兼熱毒,可見腫塊微紅、按之微痛。

治法與方藥

內治法

  1. 理氣化痰

    • 五癭丸(《千金方》):通治五癭,以疏肝理氣、化痰散結為主。
    • 四海舒郁丸(《外科正宗》):青皮、陳皮、海藻、昆布等,專治氣癭鬱結。
    • 海藻玉壺湯(《醫宗金鑒》):海藻、貝母、陳皮、川芎等,化痰軟堅,兼活血行氣。
  2. 清熱解毒
    若痰鬱化熱,加黃芩、連翹;兼陰虛者,佐生地、玄參。

  3. 調補肝脾
    日久氣虛者,可配伍黃耆、白朮益氣健脾;肝血不足加當歸、白芍。

外治法

  • 針灸
    取穴天突、膻中、豐隆、太沖等,以疏肝理氣、化痰通絡。
  • 手術
    腫塊過大或壓迫氣道者,古稱「決癭」,今可手術切除。

現代應用

當代中醫結合西醫學理,對缺碘性氣癭常配合碘劑調理,然仍以中藥整體調節氣血為本。此病與西醫「單純性甲狀腺腫」部分表現相類,但中醫治療更重辨證與體質調理。

氣癭之治,貴在早期疏理氣機,防痰瘀互結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癭先調氣」,足見其與情志相關之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