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癰

病名:氣癰,首載於《咽喉脈證通論》,屬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多因情志不暢、肝鬱化火,上攻咽喉所致。《秘傳喉科十八證》詳述其病因病機,指出此症乃「惱怒傷肝,肝血不和,肺氣壅塞,火熾上升,發於喉間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咽喉帝丁(即懸雍垂)上方紅腫疼痛,嚴重者可波及兩側喉關,腫脹明顯。
  • 全身症狀:多伴隨寒熱大作(高熱惡寒),此因肝鬱化火,肺衛受邪,正邪交爭所致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黃膩;脈象多弦數或滑數,反映肝火挾痰熱上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內傷:肝主疏泄,怒則氣上,鬱久化火,循經上炎咽喉。
  2. 肺氣壅塞:肝火刑金,肺失宣降,氣機鬱滯,與火毒搏結成癰。
  3. 痰熱互結:若患者素體痰濕偏盛,火熱煉液為痰,痰火膠結,加重腫痛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治則:以「宣肺瀉熱,疏肝解鬱」為主,佐以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。
  • 代表方劑
    • 逍遙散加減:基礎方(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薄荷、生薑)疏肝健脾,加防風宣肺透邪,黃芩清上焦火熱。
    • 變證加減
      • 若腫痛甚者,加連翹、板藍根、桔梗以清熱利咽;
      • 痰多黏稠者,加浙貝母、瓜蔞皮化痰散結;
      • 熱毒熾盛者,合黃連解毒湯加強瀉火。

古籍補充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咽喉諸症,多責之肝肺」,與氣癰病機相合;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「鬱火喉癰」需分虛實,實者宜清泄,虛者當滋陰降火。此症若失治,恐火毒內陷,轉為「喉癰潰膿」之險候,故早期疏解為要。

現代中醫觀點
氣癰與西醫「急性咽炎」「扁桃體周圍膿腫」部分表現相似,但中醫重視整體辨證,從肝肺氣機失調論治,結合情志調攝,體現「身心並治」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