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癰喉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癰喉閉
病名:氣癰喉閉,屬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指因邪毒結聚、痰涎壅塞於喉間,導致咽喉閉阻不通之證。其名「氣癰」強調氣機壅滯成癰,「喉閉」則形容咽喉腫塞、呼吸言語受阻之狀。此症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,書中述其病機為「聚毒塞於喉間,痰涎稠實,發寒熱」,可見其發病急驟,多伴隨外感邪毒與內生痰熱交結之象。
病因病機:
- 外感邪毒:風熱或風寒之邪外襲,循經上攻咽喉,與內蘊之痰熱搏結,致氣血壅滯,化腐成癰。
- 內傷痰火:平素嗜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結化火,痰熱內生,上灼咽喉,壅塞不通。
- 氣血瘀阻:邪毒久滯,阻遏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咽喉腫脹加劇,甚則化膿潰爛。
臨床表現:
- 咽喉紅腫灼痛,吞咽困難,甚則水漿難入。
- 痰涎黏稠量多,咳吐不利,聲音嘶啞或失音。
- 伴發寒熱、頭痛、身楚等表證,或見煩渴、便秘、尿赤等裏熱之象。
- 若癰腫成膿,局部可觸及波動感,或見喉關隆起,舌質紅絳,苔黃膩,脈洪數或滑數。
治法方藥:
- 初起邪在表:宜疏風清熱、解毒利咽,選用普濟消毒飲加減(黃芩、黃連、陳皮、甘草、玄參、柴胡、桔梗、連翹、板藍根、馬勃、牛蒡子、薄荷、升麻、僵蠶)。若兼風寒表證,可酌加荊芥、防風以散寒透邪。
- 痰熱壅盛:宜清熱化痰、散結消癰,方用清咽利膈湯(連翹、梔子、黃芩、薄荷、牛蒡子、防風、荊芥、玄明粉、金銀花、玄參、大黃)合黛蛤散(青黛、海蛤殼)以增強化痰之力。
- 膿成未潰:當托毒排膿,予仙方活命飲(穿山甲、白芷、天花粉、皂角刺、當歸尾、甘草、赤芍、乳香、沒藥、防風、貝母、陳皮、金銀花)加減,或配合外治法刺破排膿。
相關鑑別:
- 喉閉:廣義泛指咽喉閉塞不通,成因包含風熱、陰虛、氣鬱等,而氣癰喉閉特指熱毒壅滯成癰之實證。
- 乳蛾(扁桃體炎):病位在喉核,紅腫疼痛,但少見痰涎壅塞之候,與氣癰喉閉之瀰漫性腫脹有別。
古籍佐證: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喉閉之證,皆由風熱痰火,或過食辛辣,蘊積毒氣而成。」與氣癰喉閉之病機相呼應,強調內外合邪致病之特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