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壅喉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壅喉痹

病名:氣壅喉痹為中醫喉科常見病症,屬「喉痹」範疇,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痰火,導致肺系氣機壅滯,痰熱互結,上攻咽喉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氣壅」與「痰阻」,肺氣失宣,咽喉為肺之門戶,故見腫痛閉塞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風熱之邪從口鼻而入,壅滯肺系,化火生痰,上灼咽喉。
  2. 痰火內蘊:平素飲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結,痰熱內生,循經上擾咽喉。
  3. 肺氣鬱閉:肺主宣發肅降,若氣機不暢,津液輸布失常,聚而為痰,痰氣交阻於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咽喉紅腫疼痛,甚則吞咽困難。
  • 痰涎黏稠量多,咯吐不利。
  • 可伴發熱惡寒、頭痛身楚等表證。
  • 舌質紅,苔黃膩,脈浮數或滑數。

治法
宣肺利氣、清熱化痰、解毒利咽為主,依病勢輕重分治:

  1. 初起風熱壅肺:症見咽喉腫痛、惡寒發熱,治宜疏風清熱、宣肺開閉,方用荊防敗毒散加減(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桔梗、薄荷、牛蒡子等)。
  2. 痰熱膠結:痰多黏稠、胸悶氣促,宜合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化痰燥濕,或加瓜蔞、貝母、竹茹以增強清化熱痰之效。
  3. 熱毒熾盛:咽喉焮紅灼痛,可加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板藍根等清熱解毒。

針灸療法
少商、商陽點刺出血以瀉熱,配合合谷、尺澤宣肺氣,或針天突、豐隆化痰通絡。

備考
此症與西醫「急性咽炎」「扁桃體周圍膿腫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證尤重氣機升降與痰熱動態,治療上強調標本兼顧,非獨清熱解毒可盡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