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由臟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由臟發
「氣由臟發」為中醫生理學重要概念,首見於清代醫家林之翰所著《四診抉微》。此理論闡明人體之神氣、精氣皆根源於五臟,強調五臟功能狀態直接影響氣血的生成與運行,並透過外在氣色變化顯現內在臟腑盛衰。
理論基礎
-
五臟為氣之本
中醫認為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主司精氣的化生與貯藏。如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五臟主藏精,不可傷。」其中:- 心主血脈,其華在面,心氣充沛則面色紅潤。
- 肝藏血,主疏泄,肝氣調達則目明神清。
-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健則唇色鮮澤、肌肉豐盈。
- 肺主氣司呼吸,肺氣宣發則皮毛潤澤。
- 腎藏精,其華在髮,腎精充足則髮黑齒堅。
-
氣色為臟之外候
五臟精氣的盛衰會透過面部、皮膚、眼神等顯現,即「有諸內者,必形諸外」。例如:- 肝血不足可見面色青白、目澀。
- 心火亢盛則面赤、舌尖紅。
- 脾虛濕困者面色萎黃、唇淡。
臨床意義
此理論為中醫「望診」的核心依據之一。透過觀察患者氣色,可推斷五臟病變:
- 色澤變化:如腎虛者面見黧黑,肺氣虛者面色㿠白。
- 神氣存亡:五臟精氣充足則神采奕奕,反之則精神萎靡,即《素問·移精變氣論》所言「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」。
與其他理論的關聯
「氣由臟發」與「藏象學說」相呼應,進一步解釋五臟如何透過氣血輸布影響全身。此外,亦與「經絡理論」相關,因臟腑之氣需藉經絡運行至體表,故氣色變化亦反映經絡氣血通暢與否。
此概念不僅深化中醫對「形神一體」的認識,更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,突顯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