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有餘便是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氣有餘便是火」中醫名詞詳解
「氣有餘便是火」為中醫重要病理概念,首見於元代朱震亨(丹溪)所著《丹溪心法》。此理論闡述人體氣機失衡時,陽氣過亢轉化為病理之火的機轉,屬「內傷火熱證」的核心病機之一。以下從中醫理論角度分述其內涵:
一、理論基礎
- 陰陽失衡
中醫認為「氣」屬陽,具溫煦、推動之能。當氣機運行失調,陽氣蓄積過盛,超越生理所需,即「氣有餘」,此時陽氣化為「邪火」,破壞陰陽平衡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壯火食氣」,即指此類病理之火耗傷正氣。 - 氣機鬱滯
朱丹溪提出「氣鬱化火」之說,強調情志失調(如怒、思、憂)導致氣機壅滯,久鬱而化熱生火。此類火證多與肝膽、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相關。
二、火證分類與表現
- 虛火證
- 病機:陰虛不能制陽,虛陽浮越。
- 症狀:顴紅潮熱、咽乾口燥、舌紅少苔,或見目赤澀痛、牙齦腫痛(虛火上炎)。
- 臟腑定位:常見於腎陰虧虛(相火妄動)、肺胃陰傷。
-
實火證
- 五志化火:因情志過極,氣鬱化火。
- 肝火:目赤頭痛、脅痛口苦、脈弦數。
- 心火:煩躁失眠、口舌生瘡、小便赤澀。
- 六腑鬱熱:
- 胃火:牙齦腫痛、消穀善饑、口渴引飲。
- 膽火:耳鳴暴聾、脅痛嘔苦。
- 五志化火:因情志過極,氣鬱化火。
三、病理演變
-
火性炎上
火邪具升騰特性,多見頭面五官熱症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」。 - 耗氣傷津
火熱煎灼津液,導致口渴、便秘;久火耗氣,可轉為氣陰兩虛。 - 生風動血
肝火熾盛可引動肝風(眩暈、抽搐);熱迫血妄行則見衄血、咯血。
四、治法舉要
- 虛火:滋陰降火(如知柏地黃丸、大補陰丸)。
- 實火:
- 清泄肝火(龍膽瀉肝湯)。
- 瀉胃火(清胃散)。
- 清心火(導赤散)。
- 鬱火:疏肝解鬱佐以清熱(丹梔逍遙散)。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調氣為本」的治療思想,臨床需辨明火證虛實、臟腑病位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