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暈

病證名,屬眩暈症之一,因情志失調、氣機郁滯,痰濁內生,上擾清竅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過傷: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失調,尤以怒、憂、思為甚,導致肝氣郁結,氣機不暢。
  2. 痰濁內生:氣郁日久,影響脾之運化,水濕停聚成痰,痰隨氣逆,上蒙心竅,阻遏清陽之氣,發為眩暈。
  3. 經絡壅滯:痰氣交阻,循經上擾,常見眉稜骨痛、眼瞼沉重難開等症,此為痰濕阻滯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眩暈:頭暈目眩,甚則天旋地轉,閉目可緩。
  • 痰濕徵象:胸悶脘痞,噁心嘔涎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
  • 局部症狀:眉稜骨痛,眼胞沉脹難睜,或兼頭額脹痛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理氣化痰:以疏肝解郁、化痰降濁為主,方如:
    • 玉液湯(《東醫寶鑑》):健脾化痰,和胃降逆,適用於痰濕中阻之眩暈。
    • 補虛飲(《東醫寶鑑》):益氣化痰,調和肝脾,針對氣虛兼痰滯者。
  2. 隨證加減
    • 若肝郁化火,口苦煩躁,可佐黃芩、梔子清泄肝熱。
    • 痰濕重者,加半夏、白朮、澤瀉以增強燥濕利水之效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與肝脾關係:肝主疏泄,情志郁結則肝失條達,橫逆犯脾,脾失健運而生痰,形成「肝郁脾虛痰阻」之病機鏈。
  • 痰眩辨證:氣暈屬「痰眩」範疇,《丹溪心法》云:「無痰不作眩」,強調痰濁為眩暈重要病理因素,需結合氣機調理。

此證強調「氣」與「痰」互結為患,治療需標本兼顧,既疏解氣郁,亦化痰通絡,以復清陽之清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