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脹

病證名

  1. 脹病之一
    又名「(月真)脹」,首見於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。《仁齋直指方·脹證》記載:「七情郁結,氣道壅塞,上不得降,下不得升,身體腫大,四肢瘦削,是為氣脹。」氣脹成因多端,或因氣虛無力推動,或因氣熱鬱滯,或因氣寒凝結,皆可導致氣機不暢,形成脹滿。臨床表現為腹部脹滿,按之柔軟,或兼見胸悶、噯氣等症。治療以行氣疏導為主,常用藥物如木香、檳榔、枳殼、青皮、陳皮、厚朴等,以調暢氣機,疏通壅滯。
  2. 即鼓脹
    見於《醫碥》卷三:「氣脹,又名鼓脹,以其外雖堅滿,中空無物,有似乎鼓也。」此類氣脹特徵為腹部脹大如鼓,叩之有空響,多因氣機鬱結日久,影響水液代謝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  3. 眼科病證名
    《目經大成》卷二描述:「此症睛無所苦,但氣輪一處二處虛虛壅起而不紅不紫,或圓或長或中斷,隱若魚腹中之白泡。」即「狀如魚胞」,屬白睛氣機壅滯所致。治法宜瀉肺清熱,方用瀉白散加減,以宣降肺氣,清解鬱熱。

中醫病機分析
氣脹的核心病機為氣機升降失常,與肝、脾、肺三臟關係密切。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則肝鬱氣滯;脾主運化,氣虛或寒凝則中焦壅塞;肺主宣降,氣逆則上焦不通。三者皆可導致氣行不暢,聚而為脹。治療上需辨明寒熱虛實,氣滯者疏之,氣虛者補之,氣熱者清之,氣寒者溫之,以恢復氣機正常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