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氣脹,中醫病證名。
1.脹病之一。一名(月真)脹。出《素問.脈要精微論》。《仁齋直指方.脹證》:「七情鬱結,氣道壅塞,上不得降,下不得升,身體腫大,四肢瘦削,是為氣脹。」氣虛、氣熱、氣寒亦可致氣脹。治宜行氣疏導之劑,用木香、檳榔、枳殼、青皮、陳皮、厚樸之類。
2.即鼓脹。《醫碥》卷三:「氣脹,又名鼓脹,以其外雖堅滿,中空無物,有似乎鼓也。」
3.眼科病證名。《目經大成》卷二:「此症睛無所苦,但氣輪一處二處虛虛壅起而不紅不紫,或圓或長或中斷,隱若魚腹中之白泡」。即狀如魚胞。治宜瀉肺清熱,方用瀉白散加減,參見狀如魚胞條。
氣脹是指氣機不暢,壅塞於體內所致的脹滿症狀。多見於胸腹部,可伴有疼痛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
氣脹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:
1.情志不遂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可導致氣脹。
2.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,可導致脾胃受損,運化失常,氣機不暢,而致氣脹。
3.勞累過度:勞累過度,耗傷氣血,氣虛不運,可導致氣脹。
4.外感六淫:外感六淫,侵襲人體,可導致肺、脾、胃等臟腑功能失調,氣機不暢,而致氣脹。
氣脹的症狀主要有以下幾種:
1.胸腹脹滿:胸腹脹滿是氣脹最常見的症狀。
2.疼痛:氣脹可伴有疼痛,疼痛的部位多在胸腹部。
3.嘔吐、腹瀉:氣脹可伴有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
4.其他症狀:氣脹還可伴有頭暈、乏力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氣脹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1.中醫中藥治療:中醫中藥治療氣脹,主要以行氣、消脹、止痛為主。常用方藥有木香檳榔湯、枳實導滯湯、香蘇散等。
2.針灸治療:針灸治療氣脹,主要以疏通經絡、行氣消脹為主。常用穴位有中脘、天樞、足三里、豐隆等。
3.按摩治療:按摩治療氣脹,主要以按摩穴位、行氣消脹為主。常用穴位有中脘、天樞、足三里、豐隆等。
4.飲食調理:飲食調理氣脹,主要以清淡、易消化、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。忌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。
5.生活調理:生活調理氣脹,主要以保持心情舒暢、勞逸結合、適度運動為主。
氣脹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出現氣脹的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