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障

定義與源流
氣障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見於金代劉完素(劉河間)所著《黃帝素問宣明論方》卷十四,後於《異授眼科》中進一步闡述。此證以白睛病變為特徵,屬「外障眼病」範疇,與肺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位與病機
《異授眼科》指出:「白睛屬肺」,故氣障病位在肺所主之白睛(球結膜與鞏膜)。肺主氣,司宣發肅降,若肺氣壅滯或虛損,氣機失調,則白睛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腫脹、瘀肉增生或白膜侵睛等症。其病因可分內外二端:

  1. 外因:風熱邪氣上攻於目,或長期煙塵刺激,導致肺氣鬱遏。
  2. 內因:肺陰不足,虛火上炎;或肺氣虛弱,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白睛紅赤腫脹,或見隆起之瘀肉(結膜增生),伴流淚畏光。
  • 次症:若久病不癒,可生白膜(翼狀胬肉或角膜混濁),漸向黑睛(角膜)蔓延,影響視物。
  • 舌脈:舌苔薄白或黃,脈浮數(風熱)或細弱(氣虛)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風熱犯肺證

    • 症見:白睛驟赤腫痛,淚多黏稠,或兼頭痛發熱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宣肺退翳。
    • 方藥:桑菊飲加減,或《審視瑤函》之桑白皮湯。
  2. 肺陰虧虛證

    • 症見:白睛微紅,乾澀隱痛,瘀肉淡紅,口乾咽燥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潤肺,清虛火。
    • 方藥:養陰清肺湯合決明夜靈散。
  3. 肺氣虛弱證

    • 症見:白睛赤色淡暗,瘀肉日久不消,淚液清稀,易反覆發作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肺氣,固表明目。
    • 方藥:補中益氣湯加防風、白芷。

外治法與針灸

  • 外洗方:可用秦皮、桑葉煎湯熏洗,清熱退赤。
  • 針灸:取肺俞、合谷、睛明等穴,調肺氣以通目絡。

古籍補充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白睛屬肺金,若有赤脈貫布,當瀉肺火。」與氣障病機互參,強調肺金清肅之性對目疾調治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