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針為中醫針灸技法之專有名詞,其概念與應用可分為兩大體系,茲分述如下:
一、毫針體系之氣針 此乃相對於火針而言的傳統針刺技法,首見於明代高武《針灸聚英》。其術式特點在於:
- 針具特性:採用直徑0.30mm以下之微細毫針,較之火針更為纖巧,行針時講究「得氣為度」。《黃帝內經》所謂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正為此法要旨。
- 操作要領:須嚴格遵循「候氣」原則,醫師當辨明邪正虛實,依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補瀉之法,或提插捻轉以導氣,或徐疾迎隨以調經。操作失當則易致「虛者更虛,實者愈滯」之弊。
- 療效特點:因針孔細微,啟閉迅捷,對於風邪深伏或寒濕凝滯之證,其透邪發散之力不及火針溫通之效,然對於氣機鬱滯、經絡失調之證別具優勢。
二、氣體注射療法 此為現代發展之特殊技法,係將滅菌處理之氣體(多為氧氣或空氣)注入特定腧穴:
- 作用機理:結合傳統經穴理論與現代氣體物理特性,通過氣體在穴位組織間的物理擴張作用,激發經氣流注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曾載「氣行則血行」之理,此法正藉氣體流動以促進氣血運行。
- 操作特點:多選用肌肉豐厚處之穴位,如足三里、環跳等,注氣量依穴位深度而定,一般控制在1-3ml範圍。注氣後常見局部脹感沿經脈傳導,此即《針灸大成》所言「氣至病所」現象。
- 臨床應用:對於氣滯血瘀型痺證、經絡阻滯之痿證具有獨特療效,尤善於處理現代醫學所謂「筋膜黏連」等病症。
此二法雖同名「氣針」,然理法各異:前者屬傳統針刺調氣之法,後者為中西結合之創新療法,二者共同體現中醫「以氣為本」的治療思想,臨證當據病機擇宜而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