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蒸

氣蒸為中醫古籍所載「二十三蒸」之一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。其文曰:「氣蒸,遍身熱。」意指此證以全身蒸熱感為主要特徵,屬虛勞發熱範疇,與臟腑氣機失調、陰陽失衡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氣蒸之發,多因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,或情志鬱結,導致氣機鬱滯化熱。中醫認為,「氣」為人體生命活動之根本,若氣行不暢,鬱而化火,可熏灼經絡,發為蒸熱。此熱非外感實火,而屬內傷虛熱,常伴隨氣虛或氣鬱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自覺周身蒸蒸發熱,熱感自內向外透發,猶如氣從肌膚蒸騰而出,但體溫未必明顯升高。可兼見煩躁、口乾、盜汗、乏力等虛勞症狀。其熱勢綿綿,午後或夜間尤甚,與陰虛潮熱相似,然病機側重於氣分失調。

辨證與相關理論

  1. 與「骨蒸」之別
    氣蒸與「骨蒸」同屬虛勞熱證,然骨蒸多責之腎陰虧虛,熱自骨髓透發,伴見骨節痠痛;氣蒸則以氣機鬱熱為主,熱感遍佈全身,無特定部位。
  2. 與「陽明經熱」之辨
    陽明經熱為外感實熱,可見高熱、大汗、脈洪大;氣蒸屬內傷,熱勢緩而纏綿,脈多細數或虛軟。
  3. 臟腑關聯
    氣蒸與肺、脾、肝三臟關係密切。肺主氣,失宣降則氣鬱生熱;脾虛氣弱,運化失司,濕鬱化熱;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皆可引發此證。

古籍延伸

《諸病源候論》將「蒸病」分為二十三類,除氣蒸外,尚有「骨蒸」、「皮蒸」、「肉蒸」等,皆以「蒸」形容熱感自內外透之狀,反映古人對虛勞發熱的細緻觀察。氣蒸一證,後世醫家多歸入「內傷發熱」或「鬱熱」範疇,治法以調氣清熱、補虛解鬱為主。

此證體現中醫「氣化失常」致病之特色,強調內在氣機調暢與熱病辨證之關聯,為臨床辨治虛勞提供重要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