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之陰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氣之陰郄

出處:《針灸甲乙經》

別名:陰郄

釋義:氣之陰郄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之一。位於小腿後面,外踝後方,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,腓骨後緣凹陷處。

主治:主治下肢痿痹,腳氣,腳跟痛,小便不利,遺尿,遺精,陽痿,月經不調,赤白帶下,陰挺,陰痛,陰癢,疝氣,腸鳴,腹痛,泄瀉,痢疾,瘧疾,癲狂,頭痛,目赤腫痛,耳聾,鼻塞,牙痛,咽喉腫痛,癰腫,瘡癤,瘰癧,跌打損傷。

針刺方法:直刺0.5-1寸,可灸。

艾灸方法:艾條灸5-10分鐘,或溫灸15-30分鐘。

注意事項:氣之陰郄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,有清熱利濕、通經活絡、散結消腫的作用。臨床上常用於治療下肢痿痹、腳氣、腳跟痛、小便不利、遺尿、遺精、陽痿、月經不調、赤白帶下、陰挺、陰痛、陰癢、疝氣、腸鳴、腹痛、泄瀉、痢疾、瘧疾、癲狂、頭痛、目赤腫痛、耳聾、鼻塞、牙痛、咽喉腫痛、癰腫、瘡癤、瘰癧、跌打損傷等疾病。

古籍記載

《針灸甲乙經》:氣之陰郄,在外踝後,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,腓骨後緣凹陷中。

《醫學原始》:陰郄,在外踝後,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,腓骨後緣凹陷中,即長強也。

《針灸大成》:氣之陰郄,在外踝後,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,腓骨後緣凹陷中。主治下肢痿痹,腳氣,腳跟痛,小便不利,遺尿,遺精,陽痿,月經不調,赤白帶下,陰挺,陰痛,陰癢,疝氣,腸鳴,腹痛,泄瀉,痢疾,瘧疾,癲狂,頭痛,目赤腫痛,耳聾,鼻塞,牙痛,咽喉腫痛,癰腫,瘡癤,瘰癧,跌打損傷。

現代研究:現代研究表明,氣之陰郄有鎮痛、抗炎、抗菌、抗腫瘤、降血壓、降血糖、抗心律失常、抗腦缺血、改善微循環、提高免疫力等作用。

臨床應用:氣之陰郄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下肢痿痹、腳氣、腳跟痛、小便不利、遺尿、遺精、陽痿、月經不調、赤白帶下、陰挺、陰痛、陰癢、疝氣、腸鳴、腹痛、泄瀉、痢疾、瘧疾、癲狂、頭痛、目赤腫痛、耳聾、鼻塞、牙痛、咽喉腫痛、癰腫、瘡癤、瘰癧、跌打損傷等疾病。

編後語:氣之陰郄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,有清熱利濕、通經活絡、散結消腫的作用。臨床上常用於治療下肢痿痹、腳氣、腳跟痛、小便不利、遺尿、遺精、陽痿、月經不調、赤白帶下、陰挺、陰痛、陰癢、疝氣、腸鳴、腹痛、泄瀉、痢疾、瘧疾、癲狂、頭痛、目赤腫痛、耳聾、鼻塞、牙痛、咽喉腫痛、癰腫、瘡癤、瘰癧、跌打損傷等疾病。在臨床應用時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選擇合適的針刺方法和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