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之陰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之陰郄

別名與出處
「氣之陰郄」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後世醫籍如《醫學原始》亦稱之為「陰郄」。此穴實為長強穴之別稱,屬督脈要穴,位於尾骨尖端與肛門之間。

經絡歸屬與定位
長強穴為督脈之絡穴,亦為督脈與足少陰腎經、足少陽膽經之交會處。其定位於尾閭骨端下五分,即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之中點處,俯臥取穴。

穴名釋義

  1. 「長強」
    • 「長」喻督脈氣血旺盛,循行脊裏而上;「強」指其功能強健,能調節陽氣之樞紐。
    • 《類經》註解:「長強為督脈之始,陽氣健行,故名。」
  2. 「陰郄」
    • 「郄」通「隙」,意指氣血深聚之處。此穴雖屬督脈(陽脈之海),然其位置近前陰、肛門,為陰陽氣機轉化之關隘,故有「陰郄」之稱。

功能與主治

  1. 調督脈、固腎陽
    • 長強為督脈起始穴,具提振陽氣之效,主治陽虛下陷之症,如久瀉、脫肛、遺尿。
    • 《針灸大成》載其治「腸風下血,久痔瘻」,乃因督脈統攝諸陽,此穴可調節大腸氣機。
  2. 通絡止痛
    • 針刺長強能緩解腰脊強痛,尤其尾骶部疼痛,因督脈「貫脊屬腎」,通調局部氣血。
  3. 安神定志
    • 督脈入絡於腦,長強穴亦用於癲癇、癔症等神志病症,取其溝通陰陽、鎮靜開竅之功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法:斜刺,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進針0.5~1寸,局部酸脹感可擴散至肛周。
  • 灸法:少用直接灸,多以溫和灸或隔薑灸,用於虛寒證。

配伍應用

  1. 配承山穴:增強固攝之效,治脫肛、痔疾。
  2. 配百會穴:昇陽舉陷,針對中氣下陷諸症。
  3. 配腎俞穴:補益腎氣,改善遺精、早泄。

古典文獻佐證
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長強,一名氣之陰郄,督脈別絡,在脊骶端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長強能治小兒痢,大人五痔腸風良。」

此穴雖名「陰郄」,實為陽脈之始,體現中醫「陰陽互根」之理,臨床廣泛運用於前後二陰及神志疾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