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痔
氣痔為中醫病名,指因情志因素誘發之痔疾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四。其病機主要與風邪蘊積腸間、情志失調及飲食不節相關,臨床表現以肛門腫突、便血、腹脅脹滿為特徵,甚者可致脫肛難復。
病因病機
- 風邪蘊積:風性善行數變,客於腸道則氣血壅滯,肛門筋脈弛縱,發為痔核。《黃帝內經》謂「風客淫氣,精乃亡,邪傷肝也」,風邪與肝氣相搏,下注肛腸而成痔。
- 情志過激:七情內傷,尤以憂思忿怒為甚。《丹溪心法》指出「氣血衝和,萬病不生,一有怫鬱,諸病生焉」,肝失疏泄則氣機鬱滯,久則化火下迫,灼傷腸絡。
- 酒食所傷:過食辛辣醇酒,濕熱內蘊。《醫宗金鑒》云「痔屬濕熱風燥四氣所傷」,濕熱下注大腸,氣血瘀阻肛門,發為腫痛便血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肛門腫物突起,排便時疼痛出血,血色鮮紅或暗紅。
- 兼症:腹脅脹滿,噯氣頻作,情志抑鬱或急躁易怒;若久病氣虛,可見脫肛難收,神疲乏力。
- 舌脈:舌紅苔黃膩(濕熱證),或舌淡邊有齒痕(氣虛證);脈弦數(肝鬱化火)或沉細(氣虛下陷)。
辨證論治
1. 風邪蘊積證
- 治法:祛風理氣,和血消痔。
- 方藥:威靈仙丸加減。威靈仙辛溫走竄,善祛風通絡,佐以防風、秦艽祛風勝濕;當歸、赤芍活血和營。若兼熱象,加黃柏、地榆涼血止血。
2. 情志過激證
- 治法:疏肝解鬱,調氣活血。
- 方藥:加味香蘇飲(香附、蘇梗、陳皮、柴胡)。肝鬱甚者加鬱金、川楝子;血瘀者加桃仁、紅花。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治痔先治氣」,此方重在調暢氣機。
3. 酒食所傷證
- 治法:清熱化濕,行氣導滯。
- 方藥:橘皮湯(陳皮、枳實、黃連、檳榔)加減。濕重加蒼朮、厚朴;熱盛加梔子、黃芩。《外科正宗》載此方「專治濕熱下注,肛門腫痛」。
外治與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長強、承山、二白等穴,瀉法以通調督脈氣血。
- 熏洗法:用五倍子、苦參、芒硝煎湯先熏後洗,以收斂消腫。
- 結紮療法:見於《外科啟玄》,適用於痔核脫出難復者,以藥線或絲線纏紮痔核根部,使氣血斷絕而萎縮。
氣痔之治,貴在審因辨證,內外合治,尤重調暢情志,使肝氣條達,則肛腸氣血自和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皆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故治痔需兼顧整體氣機升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