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滯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滯腹痛
病證名,首見於《赤水玄珠·腹痛門》,指因氣機運行不暢,鬱結阻滯而導致的腹痛。此證屬中醫「腹痛」範疇,其病機核心在於「氣滯」,即人體氣血運行受阻,導致局部或廣泛的脹痛不適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失調:憂思惱怒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氣機壅滯於腹中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、油膩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中焦氣機升降失司。
- 外邪內犯:寒邪、濕邪侵襲經絡,阻遏氣血流通,引發腹痛。
- 體質因素:素體氣虛或氣鬱體質者,氣行無力,易成滯礙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部脹滿疼痛,痛無定處,時輕時重,常隨情緒波動而加劇。
- 兼症:噯氣頻作、矢氣後舒緩、胸脅脹悶、食慾不振,舌苔薄白或薄膩,脈弦。
證型辨析
氣滯腹痛可進一步區分為:
- 肝鬱氣滯型:痛引兩脅,情緒抑鬱時症狀明顯,脈弦緊。
- 脾胃氣滯型:脘腹痞滿,噯腐吞酸,苔厚膩,脈滑。
- 寒凝氣滯型:遇冷痛甚,得溫則減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治療原則
以「理氣止痛」為大法,根據證型配伍疏肝、健脾、散寒等法。常用方劑如:
- 柴胡疏肝散(肝鬱氣滯)
- 木香順氣散(脾胃氣滯)
- 良附丸(寒凝氣滯)
針灸可取穴 太沖、內關、中脘、足三里,以調暢氣機,緩解疼痛。
古籍參考
《醫宗必讀·腹痛》云:「痛而脹悶者,多屬氣滯。」強調氣機不暢為腹痛之關鍵。《景岳全書》亦指出:「凡痛而脹滿者,必因氣逆。」進一步闡明氣滯與脹痛的因果關係。
氣滯腹痛的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體徵,明確病位與病性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