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滯痛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滯痛經

氣滯痛經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,屬痛經證型之一。其病因多與情志失調、肝氣鬱結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因情緒不舒,憂思惱怒,致使肝氣鬱滯,氣機不暢,則血行受阻,形成氣滯血澀之證。衝任二脈隸屬於肝,肝氣鬱結則衝任血行鬱阻,經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,故而發為痛經。

臨床表現
氣滯痛經多見於經前或經行時下腹脹痛,疼痛性質以脹痛為主,甚則牽引胸脅,伴隨胸乳脹悶不舒,情緒波動時症狀加劇。經行澀滯不暢,經血色暗或夾血塊,排出後疼痛稍減。舌質偏暗,或有瘀點,脈弦或弦澀。

病機分析
肝氣鬱滯,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,衝任氣血運行不調,經血瘀滯胞宮,故見下腹脹痛。肝經布脅肋,氣滯則胸乳脹悶;情志不遂則肝鬱加劇,故疼痛隨情緒波動而變化。經血瘀滯,故經行不暢,色暗夾塊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疏肝解鬱、行氣活血為主,使氣行則血行,經調痛止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加味烏藥湯
    以烏藥、香附為君藥,疏肝理氣;配木香、砂仁行氣止痛,當歸、川芎活血調經,適用於氣滯偏重之痛經。
  2. 七制香附丸
    香附經七種輔料炮製,增強疏肝解鬱之效,配伍當歸、川芎、白芍等養血調經,適用於肝鬱血虛兼氣滯者。
  3. 金鈴子散
    金鈴子(川楝子)疏肝泄熱,延胡索行氣活血,二藥相配,善治氣滯血瘀之痛經,尤適於兼見鬱熱者。
  4. 延胡索散
    以延胡索為君,活血行氣止痛,配伍當歸、蒲黃等,加強化瘀調經之效,適用於氣滯血瘀明顯者。

辨證加減
若兼血瘀甚者,可酌加桃仁、紅花、益母草以活血通經;若肝鬱化熱,見口苦、煩躁,可加梔子、丹皮清泄鬱熱;若兼脾虛氣弱,可佐以白朮、茯苓健脾益氣,以防理氣藥耗氣。

氣滯痛經之治療,重在調暢氣機,使肝氣條達,則血行自暢,痛經可愈。臨證需細辨氣滯與血瘀之輕重,靈活運用理氣活血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