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滯腰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滯腰痛,乃中醫腰痛證型之一,首載於明代《醫學入門·卷三》。此證多因情志鬱結、憂思過度,或外傷閃挫、跌撲損傷,導致氣機鬱滯、經絡壅滯而成。
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則氣機失暢;或外力損傷,經脈受阻,氣血運行不暢,皆可致腰部氣滯血瘀。足厥陰肝經循行過脅肋,故氣滯腰痛常牽連腹脅,呈脹滿刺痛之狀。

臨床表現
其特徵為:

  1. 腰痛如刺,痛處拒按,部位多變,走竄不定
  2. 痛引腹脅,脹滿不舒,每因情志波動加劇
  3. 可伴胸悶噯氣,脘腹脹滿,脈多弦緊

辨證要點
需與其他腰痛鑒別:

  • 腎虛腰痛:綿綿作痛,酸軟乏力,遇勞加重
  • 寒濕腰痛:冷痛重著,陰雨天加劇
  • 瘀血腰痛:痛處固定,夜間尤甚

治療原則
以疏肝理氣、活血通絡為主,常用方劑:

  1. 沉香降氣湯:擅降氣寬中,治氣逆脹痛
  2. 七香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集木香、丁香等七味香藥,行氣止痛力專
  3. 烏藥順氣散:長於疏肝解鬱,通調三焦氣機

隨證加減

  • 兼血瘀者,酌加當歸尾、紅花
  • 鬱久化熱,佐以梔子、丹皮
  • 痰氣互結,配合半夏、陳皮

古籍佐證
《證治準繩·腰痛》云:"憂怒傷肝則腰痛,忿怒傷肝,鬱而不達,則諸筋縱弛。"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:"閃挫氣滯腰痛,轉動若錐刀所刺。"均強調肝鬱氣滯與腰痛之密切關聯。

此證貴在早期調治,若遷延日久,氣病及血,恐轉為頑固瘀證,治之愈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