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中詳述

一、病證範疇
氣中為中風類證之一,又稱「中氣」,屬內傷七情致病範疇。其病機核心在於情志失調(如憂思氣結、暴怒傷肝),導致肝氣驟逆上衝,壅塞清竅,引發類似中風之驟然昏僕。然其證候特徵與真中風有別:雖見昏迷、牙關緊閉、肢體拘攣,然口無涎沫聲響,此為鑑別關鍵。明代《醫宗必讀》強調:「氣中身冷」,提示陽氣鬱遏之候,急治當以芳香開竅為先,如蘇合香丸;醒後再予理氣調肝之劑。

二、治法與方藥

  • 急治原則:忌用祛痰發汗法,誤用易傷正氣,反致變證。
  • 經典方劑
    1. 七氣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行氣解鬱為主,破滯氣、散壅結。
    2. 八味順氣散(《醫宗必讀》加香附):醒後調理,疏肝健脾,兼顧氣血。
    3. 木香調氣散(《證治準繩》):針對氣滯偏甚者,重在理氣寬中。

三、經穴範疇
氣中穴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醫學綱目》,別名「氣衝」(與足陽明胃經氣衝穴異位同名)。

  • 定位:臍下1.5寸(氣海穴水平),前正中線旁開1.5寸,左右各一。
  • 主治
    • 婦科氣血虛弱兼氣逆喘促
    • 下焦氣機失調之腹痛、腸鳴漉漉
  • 刺灸法
    • 針刺:直刺1~2寸,得氣為度,調氣為主。
    • 灸法:艾炷灸3~5壯,或艾條溫和灸5~15分鐘,宜治虛寒性氣滯。

四、中醫理論延伸
氣中之病機與「肝主疏泄」功能密切相關。肝氣上衝時,易夾胃氣、膽火同逆,故臨床可見面赤、脈弦硬等陽亢之象。清代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指出:「氣中多兼木鬱化火」,提示後期調理需酌加清肝之品,如梔子、丹皮等。

(註:本文嚴格遵循中醫古籍論述及專業術語,未摻雜現代醫學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