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腫

病證名

  1. 水腫以氣滯為主者

    • 病因病機:此類氣腫多因氣機鬱滯,濕濁內停,水液不化所致。氣行則水行,氣滯則水停,故見腹脅脹滿、四肢瘦削而皮厚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患者常見皮厚而緊實,四肢相對瘦削,腹脅部位膨脹脹滿,按之柔軟但無明顯凹陷,與水腫之按之凹陷有別。
    • 治療原則:以理氣化濕、消腫除滿為主。
    • 常用方劑
      • 橘皮煎丸:理氣健脾,化濕消脹。
      • 加味枳術湯:行氣健脾,利水消腫。
      • 控涎丹:攻逐痰飲,適用於痰濕壅盛者。
      • 推車丸:行氣利水,通導積滯。
      • 增損流氣飲:調暢氣機,化濕行水。
  2. 皮膚局部腫痛

    • 病因病機:此類氣腫因風邪外襲,搏結於氣分,導致氣機壅滯,局部氣血運行不暢而成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腫處無頭,色澤不變,皮表緊繃而痛,觸之即痛,狀如癰腫但無紅熱之象。
    • 治療原則:以疏風理氣、散結止痛為主。
    • 常用方劑:可選用疏風理氣之劑,如香蘇散加減,或配合活血通絡之品,如丹參、赤芍等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氣與腫的關係:中醫認為「氣為血之帥」,氣機不暢可導致水濕停聚或局部氣血壅滯,形成腫脹。氣腫的關鍵在於氣滯,故治療上首重調氣。
  • 與其他腫證鑒別
    • 水腫:多因肺、脾、腎功能失調,水液代謝障礙,按之凹陷。
    • 血腫:因瘀血內停,局部青紫腫痛。
    • 氣腫:以脹滿、皮厚、按之無凹陷為特徵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強調氣腫與氣滯濕郁相關,治療需兼顧理氣與化濕。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風邪搏氣可致局部氣腫,提示外邪與氣機失調的關聯性。

此證候的辨治需結合具體病機,靈活運用理氣、化濕、疏風等法,以恢復氣機暢通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