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壯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壯痔
氣壯痔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屬情志因素誘發之痔疾。其病因多與情緒劇烈波動相關,如暴怒、憂思過度,或起居失調、勞倦內傷,加之酒色不節,導致氣機逆亂,血行不暢,瘀滯於肛門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肝主疏泄,情志失調易致肝氣鬱結,氣滯則血瘀;或肝火亢盛,下迫肛腸,灼傷脈絡。此外,勞倦傷脾,脾虛氣陷,或濕熱下注,亦可誘發本病。氣壯痔之發作,常因一時氣怒、勞累或飲食不節而驟然加重,呈現「氣滯血瘀」或「肝火下迫」之病理特徵。
臨床表現
發作時肛門腫脹突起,狀如核桃,觸之堅硬如石,色澤或紫或赤,伴隨局部灼熱疼痛。此因氣血壅滯,鬱而化熱所致。待情緒平復,氣機調暢,則腫塊漸消,復歸如常。此病特點為「隨氣消長」,與一般痔瘡之持續性症狀不同。
辨證分型
- 肝鬱氣滯型:腫痛隨情緒波動而增減,胸脅脹悶,舌暗紅,脈弦。
- 肝經濕熱型:腫處灼熱,口苦咽乾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氣虛下陷型:痔核脫出難收,乏力倦怠,舌淡脈弱,多見於反覆發作者。
治療原則
古籍記載「俟氣消毒散則平復」,強調調暢氣機為要。臨床可依證選方:
- 肝鬱者宜疏肝解鬱,用柴胡疏肝散加減;
- 濕熱者宜清瀉肝火,選龍膽瀉肝湯;
- 氣虛者當升提固脫,予補中益氣湯。外治可配合活血散瘀之膏藥敷貼,或針灸取穴長強、承山等以通絡止痛。
古籍溯源
《外科大成》指出此病「戒氣怒」即可緩解,反映中醫「七情致病」之理論特色,強調情志調攝勝於藥石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「氣痔」一類,與此證相類,均重視情志與臟腑氣血之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