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子

病名:見於《喉科杓指》卷三。此症多因氣機鬱滯,痰濕凝結,復感風熱之邪而發。其病位在喉間,表現為腫起如珠,色呈紫赤或淡白,觸之疼痛,吞咽受阻,日久則可伴見咽喉氣逆不暢之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鬱痰凝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滯則津液輸布失常,聚而成痰,痰氣互結於咽喉。
  2.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邪毒,與內鬱之痰氣搏結,化火壅滯喉間,致氣血瘀阻,發為腫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喉間腫起,形似赤珠,色紫或白。
  • 觸壓痛甚,吞咽困難,甚則影響呼吸。
  • 病程遷延者,可出現咽喉堵塞感、嗌氣(呃逆)等氣機上逆之症。

診斷與鑒別
需與「喉風」「喉痹」等症相區別。喉風多發病急驟,症見呼吸急促;喉痹則以咽喉紅腫疼痛為主,而氣子特徵在於局部腫起如珠,且與氣鬱密切相關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

    • 以鋒針挑破腫處,放出瘀血,外吹「秘藥」(如《焦氏喉科枕秘》所載之方)。
    • 若膿成,則以刀針刺破排膿,後吹「冰硼散」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2. 內治

    • 清熱消腫,理氣解郁:選用「清氣利咽湯」加減,方中常含柴胡、枳殼疏肝理氣,黃芩、連翹清熱解毒,桔梗、甘草利咽止痛。
    • 痰熱壅盛者:可用「黃連溫膽湯」化裁,以黃連清心火,半夏、陳皮化痰,茯苓健脾滲濕,竹茹清熱化痰。

相關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,咽喉為「肺胃之門戶」,亦是肝經循行所過之處。氣子之形成,與肝失疏泄、肺胃熱壅密切相關,故治療需兼顧疏肝、清肺、和胃等法。若氣鬱化火,可佐以丹皮、梔子涼血瀉火;痰凝甚者,加貝母、瓜蔞以化痰散結。

古籍參考
除《喉科杓指》《焦氏喉科枕秘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《醫宗金鑒》亦載有類似喉症治法,強調「開鬱散結」為要,並重視局部刺絡泄邪與內服藥並用之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