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泣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泣涕
在中醫學中,「泣涕」一詞專指眼淚,為人體津液之一,與情志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《廣雅·釋言》明確釋義:「涕泣,淚也。」此概念亦見於《靈樞·口問》:「悲哀愁憂則心動……液道開,故泣涕出焉。」說明眼淚的生成與排出,受心神調控,並與五臟之「液」相對應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五液所屬:
中醫將體液分屬五臟,稱「五液」。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指出:「五臟化液……肝為淚。」淚為肝之液,肝主疏泄,其氣通於目。肝血充足、氣機條達,則淚液分泌正常;若肝陰不足或肝鬱化火,可致目澀無淚或迎風流淚。 - 情志影響:
《靈樞》提及「悲哀愁憂則心動」,強調情志過激(如悲、憂)會擾動心神,進而影響液道開闔。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心神受擾時,肝失疏泄,津液外泄為淚。此機制解釋情緒波動時易涕淚俱下的現象。 - 經絡聯繫:
足厥陰肝經「連目系」,淚竅(淚腺與淚道)功能依賴肝經氣血濡養。若肝經風熱或濕熱上攻,可出現目赤腫痛、淚多黏稠;肝血虛則目乾澀、淚少。
臨床相關病證
- 流淚症:分「冷淚」與「熱淚」。
- 冷淚:肝腎虧虛或氣血不足所致,淚液清稀、遇風加重,常伴目眩耳鳴。
- 熱淚:多因肝經風熱或實火,淚液黏濁、目赤澀痛,見於天行赤眼等外感病。
- 乾眼症(白澀症):肝陰不足或肺陰虧虛,導致淚液分泌減少,目乾如沙礫摩擦。
古籍延伸
《銀海精微》進一步區分:「淚為肝之液,然亦有肺氣虛而淚自出者。」提示肺主氣、司宣發,肺氣虛則固攝無力,可見無悲自淚。此說補充了五液理論,強調臟腑間的協同作用。
綜觀之,「泣涕」在中醫體系中不僅是生理現象,更是臟腑氣血盛衰及情志變化的外在表現,其診斷與調理需結合整體辨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