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程履新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程履新,字德基,明末清初著名醫家,安徽休寧人。師承晚明溫補學派代表人物李士材(李中梓),深得《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之精髓,兼通金元四大家學說,尤擅將李杲脾胃理論與朱震亨滋陰學說融會貫通。其學術特色體現於「執中致和」的辨治思想,強調「五臟調和為本,氣血流通為用」的臨證原則。

程氏於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刊行《程氏易簡方論》六卷,該書依「按證索方」體例編纂,分列傷寒、內傷、婦科等三十餘門類,收載效驗方劑二百餘首。書中特別注重方劑的「君臣佐使」配伍法度,如治療脾虛濕困的「加味六君子湯」,即在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基礎上增入藿香、砂仁等醒脾化濕之品,體現其「古方新用」的臨床智慧。另載有獨創的「導氣通絡散」,融合了張元素歸經理論與王清任活血思想,用於治療氣滯血瘀諸證。

其佚著《山居本草》據考證當屬地方藥物專著,參照明代《本草蒙筌》體例,詳述徽州地道藥材如貢菊、祁術的採收時令與炮製要訣,並收錄江南民間特有的「七葉一枝花」、「蛇莓」等草藥應用經驗,反映其重視「因地製宜」的用藥思想。

程氏臨證尤重脈診,在《易簡方論》中專設「脈訣撮要」篇,發展李士材「浮沉遲數」二十八脈學說,提出「察脈須參合形氣」的診斷原則,認為「肥人多痰驗右關,瘦人陰虛察左尺」,此論對清代徽州醫家汪昂的《醫方集解》產生明顯影響。其學術傳承形成「新安醫派」重要支系,門人吳澄在《不居集》中多處引用其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