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千日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千日瘡
病名:千日瘡為生於肌膚之良性贅疣,首見於《外科啓玄》卷七。又名「疣」、「疣瘡」,俗稱「瘊子」或「尤」。此病多因風邪外襲,搏結於肌膚,或由肝虛血燥,筋脈失養,氣血不榮所致。
病因病機:
- 風邪客表:風為陽邪,善行數變,易襲陽位。若風邪搏於肌膚,氣血失和,則結聚成疣。
- 肝虛血燥:肝主筋,藏血。若肝血不足,筋脈失濡,氣血凝滯,則肌膚枯槁,發為疣贅。
- 氣血瘀滯: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阻隔,痰瘀互結,亦可形成贅疣。
臨床表現:
- 好發部位:多見於手背、指背、頭面、頸項及背部等暴露處。
- 形態特徵:初起如粟粒,漸長至黃豆大小,突出皮表,色呈灰白或污黃,表面粗糙枯槁,狀如花蕊,蓬鬆不澤。
- 分佈特點:可單發或群聚,數目不一,少則獨一,多則數十,散在或密集成片。
- 症狀:一般無自覺不適,然受壓則痛,若摩擦碰撞易致出血。
治療方法:
- 外治法:
- 藥物外敷:如以雞肫皮摩擦患處,或取鴉膽子仁搗爛塗敷,布裹固定。
- 艾灸療法:以艾炷直接灸灼疣體,令其焦枯脫落。
- 內治法:
- 適用於多發性疣體,以養血柔肝、活血化瘀為原則,常用方藥如:
- 熟地黃、制何首烏滋補肝腎,養血潤燥。
- 當歸、白芍活血養血,柔肝和絡。
- 紅花、川芎行氣活血,化瘀通絡。
- 杜仲、牛膝補肝腎,強筋骨,引藥下行。
- 穿山甲(現多以他藥替代)通絡散結,透達病所。
- 適用於多發性疣體,以養血柔肝、活血化瘀為原則,常用方藥如:
預後:外治多見效,然易復發;內服藥物可調理體質,減少復發。此病即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尋常疣」,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調理與局部祛邪相結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