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千日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千日瘡,又稱疣、疣瘡、瘊子,是一種生在肌膚上的良性贅疣。好發部位通常在手背、指背、頭面、頸項和背部。初期時小如粟粒,逐漸變大,有時可以長到黃豆大小,突出在皮膚表面上,呈現灰白或污黃色,表面蓬鬆枯槁,狀如花蕊。數量多寡不一,可以是單個的,也可以是數十個,分散或羣聚,並沒有固定的規律。一般來說,千日瘡沒有自覺症狀,但如果受到擠壓,局部會感到疼痛,或者在碰撞、磨擦時易出血。

千日瘡的治療通常使用外治法,例如外用雞肫皮擦拭,或者用鴉膽子仁搗爛塗敷並用布包覆,還有使用艾灸燒灼的方法,這些方法通常能夠有效治療,但容易復發。對於多發的贅疣,除了使用外治法治療外,還可以使用熟地、制首烏、紅花、白芍、當歸、杜仲、牛膝、川芎、川山甲等中藥組方水煎內服以提高治療效果。

千日瘡的病因可以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。內因主要是肝虛血燥,筋氣不榮,導致肌膚缺乏滋養,使風邪乘虛而入,結聚在肌膚上形成千日瘡。外因主要是風邪侵襲肌膚而引起。

千日瘡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皮損初起時為針頭大小的丘疹,逐漸增大,呈半球形或圓形,表面光滑,質地堅硬,色灰白或污黃,表面呈現蓬鬆枯槁,狀如花蕊。
  2. 好發部位以手背、指背、頭面以及頸項、背部為多見。
  3. 一般無自覺症狀,若受擠壓則局部有疼痛感,或碰撞、磨擦時易於出血。

千日瘡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容易復發。

千日瘡的治療以中醫中藥為主,外用藥物有雞肫皮、鴉膽子仁、艾灸等,內服藥物有熟地、制首烏、紅花、白芍、當歸、杜仲、牛膝、川芎、川山甲等。

千日瘡的預防主要是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傳染源。如果患有千日瘡,要及時治療,避免傳染給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