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牽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牽抖法

牽抖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牽引類手法與抖動類手法之結合,主要透過牽拉與抖動患者肢體,以達到舒筋活絡、整復錯位、緩解痙攣之效。此法強調「牽引」與「抖顫」兩步驟的協調運用,藉由外力引導關節鬆解,再以瞬間抖動調整局部氣血與筋骨結構,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及脊柱關節紊亂等症。

操作要領

以腰部牽抖為例,其具體步驟如下:

  1. 體位準備:患者俯臥於治療床,雙手緊握床頭固定上身,使腰部充分放鬆。
  2. 牽引施力:術者立於床尾,雙手握持患者雙踝上部,沿下肢縱軸方向緩慢施加牽引力,持續數秒以拉伸腰背肌群。
  3. 擺動放鬆:牽引後稍減力道,改以小幅度的左右橫向擺動,促使腰部肌肉進一步鬆弛。
  4. 抖顫關鍵:待患者肌肉張力降低時,術者驟然施以短促而有力的上下抖顫動作,連續3至4次,力道需剛柔相濟,以觸發關節復位。
  5. 重複牽引:最後再次加強縱向牽引,鞏固調整效果。

中醫機理

牽抖法之作用基於中醫「筋喜柔不喜剛」的理論,透過牽引舒展經筋,抖顫則能激發經氣流通,解除「筋出槽、骨錯縫」的病理狀態。《醫宗金鑑》提及「抖動通絡」之效,認為此法可調暢氣血,散瘀止痛。現代研究亦指出,抖動能刺激本體感受器,抑制疼痛訊號傳導,並促進局部微循環。

適應症

  • 急性腰扭傷:緩解肌肉痙攣,糾正小關節錯位。
  • 腰椎間盤突出:減輕神經根壓迫,鬆解黏連組織。
  • 肩關節黏連:配合肩部牽抖,改善活動障礙。
  • 四肢關節脫位後復健:輔助恢復關節穩定性。

手法特點

牽抖法講究「動中求正」,需根據患者體質與病情調整力道。操作時需注意抖顫幅度不宜過大,以免造成二次損傷,且應在肌肉充分放鬆後施術,方能發揮「四兩撥千斤」之效。此手法亦常與滾法、按揉法等結合,以增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