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牽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牽法
牽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「拉法」範疇,首載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。其操作以緩和牽引為核心,透過外力協助調節筋骨關節,臨床多用於腰痛、脊柱錯縫及肢體拘急等症,具舒筋活絡、整復錯位之效。
操作要領
據《世醫得效方》記載,牽法施術時需協同配合:
- 患者體位:正坐面向東方,雙手環抱胸前,使軀幹穩定。
- 助手分工:
- 一人於患者前方,以手固定其雙膝,避免牽引時下肢晃動。
- 另一人立於後方,雙手托扶患者頭部,緩慢向後牽引,使其逐漸後仰至頭部觸地。
- 節奏控制:以「三起三臥」為度,即反覆三次仰臥、起身的動作,促使腰椎關節逐步復位,氣血通暢。
中醫理論基礎
牽法之效,契合中醫「筋喜柔惡剛」之說,強調「柔緩牽拉」以鬆解經筋攣急。其作用機制如下:
- 理筋整復:透過縱向牽引,調整腰椎小關節錯位,緩解肌肉韌帶異常張力。
- 通調氣血:牽引過程中,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受刺激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改善「不通則痛」之病機。
- 動中求正:結合「起臥」動態調整,使錯縫關節在運動中自然歸位,符合「動而中節」的治療原則。
臨床應用
牽法不僅用於腰痛,亦延伸於以下病症:
- 頸椎病:牽引頭頸部可減輕神經根壓迫。
- 肩關節黏連:配合上肢牽拉,鬆解肩部筋結。
- 骶髂關節錯位:下肢牽引助復位。
此手法需依患者體質與病情調整力道,過往醫家強調「徐牽」(緩慢牽引),避免暴力導致二次損傷。後世推拿流派更發展出「懸吊牽法」「器械牽引」等變通之法,然其核心仍不離「柔緩均勻」之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