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前板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前板齒

前板齒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指人體口腔前部之門牙,亦稱「門齒」。此名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並治》,其中記載:「太陽中暍,……前板齒燥。」意指外感暑熱之邪(中暍)時,可因熱盛傷津而見前板齒乾燥之症,反映體內津液耗傷之病機。

從中醫理論而言,前板齒屬「齒」之一部,與腎、胃經絡關係密切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」故齒之潤燥、堅脆可反映腎氣盛衰及精血盈虧。此外,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故胃火熾盛或胃陰不足時,亦可見齒齦腫痛或齒燥等表現。

臨床上,前板齒之異常多與以下證候相關:

  1. 熱盛津傷:如外感暑熱或溫病過程中,邪熱燔灼,耗傷津液,可見前板齒乾燥無津,伴見口渴、舌紅少苔等。
  2. 腎陰虧虛:腎陰不足,齒失濡養,則齒燥鬆動,甚則齦萎齒露,多見於久病或年老體衰者。
  3. 胃火上炎:胃經實火循經上攻,可致前板齒疼痛、齦腫出血,並見口臭、便秘等症。

前板齒之診察亦為望診內容之一,醫者可透過觀察其色澤、潤燥及形態,輔助判斷臟腑氣血之盛衰與病邪性質。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斷特色,強調局部與整體之關聯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