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前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前關穴

前關為中醫經穴別名,其定位與功能在歷代醫籍中有所記載,主要涉及兩個不同穴位:

一、瞳子髎之別稱

出自《千金要方》注文。前關即為足少陽膽經之瞳子髎穴,位於面部目外眥(外眼角)旁,眶骨外側緣凹陷處。此穴為手足少陽、手太陽經之交會穴,主治目赤腫痛、目翳、青盲、頭痛等眼目疾患,亦用於面神經麻痺之局部治療。針刺時常沿皮橫刺或斜刺,深度約0.3~0.5寸。

二、太陽穴之別稱

據《太平聖惠方》記載:「前關二穴,在目後半寸是穴。亦名太陽之穴。」此處前關即指太陽穴,屬經外奇穴,位於顳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,向後約一橫指凹陷處。臨床多用於緩解偏正頭痛、目赤、牙痛及風熱感冒引發之頭面不適。手法以指壓、刮痧或淺刺為主,因局部肌肉淺薄,針刺需謹慎。

經絡與理論背景

前關(瞳子髎)隸屬膽經,膽經循行「起於目銳眥」,與肝經相表裏,故調治此穴可疏泄肝膽風熱,改善眼目及頭側病症。而太陽穴雖為奇穴,但其位置鄰近膽經與三焦經循行區域,故能協調少陽經氣,緩解外邪侵襲所致之頭面疾患。

文獻考證

唐代《千金要方》最早註明前關與瞳子髎之關聯,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則進一步區分前關與太陽穴之異名關係,反映古代醫家對穴位定位與功能之細微辨析。此二穴雖同名「前關」,然分屬不同經絡系統,主治亦有側重,臨床應用需辨證取穴。

(以上內容基於中醫典籍與經絡理論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學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