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前後不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前後不通

病證名,屬「五實」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。此證主要表現為「二便閉塞不通」,即大便與小便均難以排出,為臟腑氣機壅塞、邪實內結之危重證候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  1. 臟腑氣機閉阻
    前後不通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肺主宣發肅降,通調水道;脾主運化水濕,轉輸精微;腎司二便,主氣化。若邪熱、痰濕、瘀血等實邪壅滯,導致三焦氣化不利,則上下竅閉塞,發為此證。
  2. 邪實內結
    《素問》提及「五實」為「脈盛、皮熱、腹脹、前後不通、悶瞀」,皆因邪氣亢盛,正氣未虛,氣血壅滯所致。前後不通尤以「腑氣不通」為關鍵,常見於熱結陽明、濕熱蘊結下焦,或氣滯血瘀阻塞腸道與膀胱。
  3. 與「關格」之異同
    此證與「關格」(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)有部分相似,但關格多屬虛實夾雜,而前後不通偏重實證,病勢急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大便閉結:腹脹滿痛,拒按,矢氣全無。
  • 小便癃閉:小腹脹急,尿意頻卻滴瀝難出,或完全無尿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煩躁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燥,脈沉實有力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通腑瀉濁:依病機選方,如熱結者用「大承氣湯」峻下熱結;濕熱下注者以「八正散」清利水道;氣滯者投「六磨湯」行氣通便。
  • 針灸療法:可取足三里、天樞、中極、水道等穴,以針瀉法通調氣機。

此證屬急症,多見於傷寒陽明腑實、溫病熱結旁流,或癃閉重症,反映邪正交爭劇烈,需及時辨治以通暢氣機,防其內陷生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