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前後配穴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前後配穴法

前後配穴法為針灸治療中重要之配穴方法,屬遠近配穴法之一種。此法依據中醫經絡理論與陰陽學說,將人體前後相對應之穴位配合使用,以達協同增效之治療目的。

基本概念

前後配穴法中,「前」主要指頭面部、胸腹部之穴位,「後」則指枕項部、腰背部之穴位。此種配穴方式體現了中醫「陰陽相配」、「前後呼應」之治療思想。人體經脈循行前後相貫,如任脈行於前,督脈行於後,二者相互對應,構成完整之經絡系統。

理論基礎

  1. 陰陽理論:前為陰,後為陽,前後配穴符合陰陽互根、陰陽平衡之原則
  2. 經絡學說: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多有前後對應關係,如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相表裡
  3. 氣血運行:前後穴位配合可調節氣血之上下內外運行
  4. 標本根結:前後配穴符合「上病下取,下病上取」之治療原則

臨床應用

前後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,常見實例如下:

  1. 頭面五官疾病

    • 眼疾:前取睛明(BL1),後配風池(GB20)
    • 鼻病:前取迎香(LI20),後配風府(GV16)
    • 耳疾:前取聽宮(SI19),後配翳風(TE17)
  2. 胸腹內科疾病

    • 胃病:前取中脘(CV12)、梁門(ST21),後配胃俞(BL21)、脾俞(BL20)
    • 心病:前取巨闕(CV14),後配心俞(BL15)
    • 肺病:前取中府(LU1),後配肺俞(BL13)
  3. 腰背四肢疾病

    • 腰痛:前取關元(CV4),後配命門(GV4)
    • 肩痛:前取中府(LU1),後配天宗(SI11)

特殊形式:俞募配穴法

俞募配穴法為前後配穴法之特殊形式,專指背俞穴與腹募穴相配合之方法:

  • 背俞穴: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背部膀胱經之特定穴位
  • 腹募穴:臟腑之氣聚集於胸腹部之特定穴位

常見俞募配穴組合:

  • 肺俞(BL13)配中府(LU1)
  • 心俞(BL15)配巨闕(CV14)
  • 肝俞(BL18)配期門(LR14)
  • 脾俞(BL20)配章門(LR13)
  • 腎俞(BL23)配京門(GB25)

治療機理

前後配穴法之治療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:

  1. 調和陰陽:通過前後穴位之陰陽配合,調整機體陰陽平衡
  2. 疏通經絡:刺激前後相應穴位,促進經氣之流通
  3. 協調臟腑:前後配合可同時調節臟腑功能與經絡氣血
  4. 增強療效:前後呼應,產生協同作用,提高治療效果

配穴原則

實施前後配穴法時,需遵循以下原則:

  1. 辨證選穴:根據病症之寒熱虛實選擇適當前後穴位
  2. 經絡對應:選擇同一經脈或相表裡經脈之前後穴位
  3. 遠近結合:局部取穴與遠端取穴相配合
  4. 主次分明:明確主穴與配穴之關係,不可平均用力

前後配穴法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之特色,為針灸臨床常用之配穴方法,廣泛應用於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疾病之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