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前後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前後血

前後血為中醫病狀名,指人體前陰與後陰出血之症,即同時出現小便(前陰)與大便(後陰)帶血之現象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腹中論》,原文提及「病至則先聞腥臊臭,出清液,先唾血,四肢清,目眩,時時前後血」,描述此症伴隨多種虛損徵候,反映臟腑氣血失調之重症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前後血之成因,多與脾不統血、肝腎陰虛、濕熱下注,或氣虛血脫相關:

  1. 脾不統血:脾主統血,若脾氣虛弱,失於固攝,則血溢脈外,可下滲於腸道與膀胱,見便血、尿血,血色淡紅,伴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。
  2. 肝腎陰虛:陰虛內熱,虛火灼傷脈絡,迫血妄行,常見小便短赤帶血、大便乾結夾血,兼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。
  3. 濕熱下注:濕熱蘊結下焦,損傷腸絡與膀胱血絡,血與溲便俱下,血色鮮紅,伴肛門灼熱、小便澀痛,舌苔黃膩。
  4. 氣虛血脫:久病氣隨血耗,氣不攝血,致血溢不止,症見血色淡而淋漓、神疲氣短,甚則厥逆,屬危候。

古籍論述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以降,歷代醫家對前後血之論述漸豐。如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失血前後二陰者,多因勞傷元氣,陰火乘虛下迫。」強調虛火與氣虛之關聯;《醫宗金鑒》則分述便血屬「臟毒」、「腸風」,尿血責之「心移熱於小腸」,提示病位雖同在下焦,然臟腑病機各異,需詳辨。

治法概要
中醫治前後血,首重辨證分型:

  • 補脾攝血:方如歸脾湯,重用黃耆、人參益氣,佐龍眼肉、當歸養血。
  • 滋陰降火:選知柏地黃丸加減,輔以旱蓮草、女貞子涼血止血。
  • 清利濕熱:以八正散合地榆散清下焦濕熱,配槐花、側柏葉止血。
  • 益氣固脫:急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益氣生血,防氣隨血脫。

此症多見於虛勞、癥積或熱病末期,提示臟腑損傷嚴重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審病源,不可見血止血,而當求本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