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前神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前神聰
定位與出處
前神聰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明代張介賓所著《類經圖翼》。其位置在頭部正中線,入前髮際4寸處;或可於百會穴(督脈要穴,位於頭頂正中線前髮際5寸)前1寸定位。此穴屬頭部特定刺激點,臨床多與鄰近經穴配伍使用。
解剖與操作
該穴位居顱頂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層,深部為顱骨冠狀縫。針刺時多採平刺法,沿皮進針0.3-0.5寸,得氣後留針或行捻轉補瀉。傳統艾灸法可施艾炷灸1-3壯,或以艾條溫和灸3-5分鐘,藉火熱之氣通調局部氣血。
主治與機理
前神聰為頭部陽氣匯聚之處,中醫理論認為其具有醒腦開竅、平肝息風之效,主要用於:
- 中風偏癱:配合百會、風池等穴,可疏通督脈氣血,促進肢體功能恢復。
- 頭痛眩暈:通過調和巔頂氣機,緩解肝陽上亢或痰濁上蒙所致頭目不清。
- 癲癇驚風:與四神聰(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)同用,能安神定志、熄風止痙。
配伍與臨床應用
- 配後神聰(百會後1寸)、太陽穴,增強鎮靜安神之效。
- 與太衝、合谷相伍,適用於肝風內動之抽搐。
- 古籍記載其灸法可治「頭風目眩」,現代亦用於腦血管病後遺症之輔助治療。
此穴體現中醫「近部取穴」原則,通過局部刺激調節腦府功能,屬頭針療法常用穴位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