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前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前囟

前囟,又稱「額囟」,為嬰兒頭部重要骨縫交接之處,位於頂骨與額骨之間,呈菱形空隙。此為新生兒頭顱未完全閉合之生理結構,屬中醫「囟門」範疇。

中醫理論與前囟之關係
中醫認為,囟門與腎、腦、髓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頭者,精明之府」,而囟門為元神出入之竅,反映先天腎氣盛衰。腎主骨生髓,髓匯於腦,故前囟之狀態可窺小兒生長發育及臟腑氣血狀況。

前囟之生理與病理表現

  1. 正常狀態:嬰兒出生時前囟約1.5至2公分寬,隨年齡增長逐漸骨化閉合,通常於12至18個月間完全閉合。觸之柔軟,輕微搏動為氣血流通之象。
  2. 異常表現
    • 囟填:前囟凸起,多因風火痰熱上攻,或熱毒內蘊,常見於急熱病症。
    • 囟陷:前囟凹陷,多屬氣血虛弱、津液虧損,或先天腎氣不足。
    • 解顱:囟門遲閉,頭顱異常增大,多與腎虛髓弱、水濕停聚有關。

前囟於診斷之應用
中醫望診中,前囟為診察小兒疾病的重要依據。如:

  • 色澤:正常應與周圍頭皮色澤一致,若見青暗多主寒證,紅赤多主熱證。
  • 閉合時機:過早閉合可能影響腦髓發育,過遲閉合常與五遲五軟等發育障礙相關。

前囟之觀察,結合四診,可辨別小兒體質強弱、病邪性質及臟腑功能,為中醫兒科獨特診法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