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前陰漫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前陰漫腫
病證名,首見於清代徐大椿所著《女科指要》。此症主要表現為外陰部(前陰)瀰漫性腫脹,或伴疼痛,多與水濕停滯、氣血運行不暢相關。其病因病機可分為脾虛濕盛與肝經濕熱兩大類,臨床辨證須審因論治。
病因病機
-
脾虛濕盛
- 孕婦或體質脾虛者,因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下注前陰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發為漫腫。
- 脾虛者多兼見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、帶下清稀等症,舌淡胖、苔白膩,脈濡緩。
-
肝經濕熱
- 情志不暢或外感濕熱之邪,導致肝氣鬱結,濕熱循經下注陰部,蘊結不散而腫痛。
- 濕熱證常見煩躁易怒、口苦脅痛、帶下色黃質稠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
辨證論治
-
脾虛濕盛證
- 治法:健脾益氣、利水滲濕。
- 方藥:四苓湯(《丹溪心法》)加減,以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為主,可酌加黨參、蒼朮以增強健脾化濕之效。
-
肝經濕熱證
- 治法:疏肝清熱、利濕解毒。
- 方藥:
- 丹梔逍遙散(《內科摘要》)加減,適用於肝鬱化熱輕證,以柴胡、當歸、白芍疏肝,牡丹皮、梔子清熱。
- 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為主方,針對濕熱熾盛者,以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,澤瀉、車前子導濕下行。
補充說明
- 經絡聯繫:前陰為足厥陰肝經所過,故肝經濕熱易影響此處;脾主運化水濕,脾虛則濕濁下注。
- 外治法:若腫痛明顯,可配合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之外洗方,如黃柏、苦參、蛇床子煎湯熏洗。
此症需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辨證,區分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