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程迥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程迥(沙隨先生)中醫學術探析

生平與背景

程迥(約1128-1191),字可久,南宋時期著名學者兼醫家。原籍河南寧陵南(一說睢陽沙隨,今寧陵北),故世稱「沙隨先生」。靖康之變後南遷至浙江余姚定居。隆興元年(1163年)登進士第,歷任江蘇、江西等地官職。其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易學與醫學兩大領域,所著《古易考》、《古易章句》深受理學大家朱熹推崇。

醫學著作與貢獻

程迥於淳熙三年(1176年)完成《醫經正本書》一卷,此書在中醫文獻學與醫政制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價值。該書主要內容包括:

  1. 醫政制度:詳細記載宋代醫療行政體系與運作機制
  2. 醫事規範:論述當時醫者的執業標準與倫理要求
  3. 醫用度量:考證古代醫藥計量單位的演變與標準化
  4. 疫病觀念:闡述其對傷寒等傳染性疾病的獨特見解

中醫學術觀點

程迥的醫學思想具有鮮明的儒家倫理色彩,主要體現在:

傷寒疫病觀

主張「侍親不避傷寒疫病」,認為孝道倫常應超越疫病傳染的顧慮。此觀點雖不符合現代醫學原理,但反映了宋代儒家思想對醫學倫理的深刻影響。在當時的醫學理論框架下,程迥將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的傳統理論推展至倫理層面,認為道德修養可影響人體抗病能力。

醫易相關論

作為易學專家,程迥將《周易》思想融入醫學理論,特別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應用上有所發揮。他強調「醫易同源」,認為醫理與易理在闡述自然規律方面具有內在一致性。

方劑辨證

所著《活人書辨》(已佚)應是對當時流行醫書《活人書》(即《南陽活人書》)的評述與辨正,顯示其對傷寒論治的深入研究。從書名推測,該著作可能涉及對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經方的臨床應用探討。

歷史評價與影響

程迥的醫學思想在宋代醫家中獨樹一幟,其特點在於:

  1. 儒醫結合:將儒家倫理與醫學理論緊密結合,體現了宋代「儒醫」的典型特徵
  2. 考據嚴謹:《醫經正本書》中對醫史資料的考證具有較高文獻價值
  3. 理論爭議:其疫病不避親的觀點在當時已有爭議,與多數醫家主張的「避疫」觀念形成對比

儘管部分觀點受時代局限,程迥作為南宋重要醫家,其著作仍為研究中古時期醫學思想與醫政制度提供了珍貴資料,特別是在儒學對醫學影響方面的研究具有獨特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