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錢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錢孔穴
定位與取穴
錢孔穴為經外奇穴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其定位歷代略有差異。
- 傳統取穴法:據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此穴位於「乳頭至臍中連線」與「肋弓下緣」之交點處。具體操作方法為:自乳頭垂直向下量至臍中,再沿肋弓邊緣向側腹延伸,兩線相交處即為錢孔穴。
- 近代定位:依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修正,定於「胸膛窩(鳩尾穴)下三寸」(約當巨闕穴水平),正中線旁開2.5寸處,左右對稱各一穴。
主治與應用
錢孔穴自古主治黃疸,屬中醫「陽黃」「陰黃」範疇,與肝膽濕熱或脾虛寒濕相關。其機理可能涉及:
- 通調肝膽氣機:穴近肋弓下緣,鄰近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循行區域,刺激此穴可疏泄肝膽鬱滯,促進膽汁排泄。
- 健脾化濕:近代定位靠近中脘、梁門等胃經要穴,能輔助運化中焦濕濁,改善因脾失健運所致之身目發黃。
刺灸法
- 灸法:傳統以艾炷灸為主,《千金要方》載「灸百壯」,適用於寒濕型黃疸,溫通以化濕退黃。
- 針刺:近代可直刺0.5~1寸,得氣後行瀉法,適用於濕熱證型。
學術探討
錢孔穴之古今定位差異,反映經外奇穴的臨床實踐演變。傳統取穴強調「以痛為腧」的經驗性,而近代定位更趨解剖精確性。其治黃疸功效,或與刺激局部神經節段(如T7-T10)調節內臟功能相關,值得進一步研究。
文獻考據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明代《類經圖翼》亦提及此穴,但未載明功效;近代針灸著作多沿用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定位,並擴展其應用於膽囊炎、肋間神經痛等病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