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錢松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錢松,字鏡湖,清代浙江紹興人,為乾隆至道光年間著名醫家,官至太醫院院使,執掌宮廷醫療事務。其醫術精湛,尤以痧證診治聞名於世,對溫病學派發展具有重要影響。

痧證專科成就
錢氏所著《痧脹名考》(1826年)系統性釐清痧證理論,主張「痧毒伏經」病機觀,提出三綱辨證體系:

  1. 陽痧:多見頭面赤腫、煩躁脈洪,屬熱毒熾盛
  2. 陰痧:表現為面青肢冷、脈沉細,為寒濕鬱閉
  3. 伏痧:潛伏期長而驟發,兼見經絡拘急

治療強調「開鬱透毒」原則,創立汗、吐、下三法聯用策略:

  • 表證用「香薷解毒湯」發汗透邪
  • 裏實證以「枳實導滯散」通腑瀉毒
  • 經絡瘀阻則施「桃紅透痧散」活血通絡

解剖學貢獻
嘉慶二十四年(1819年)繪製《臟腑正伏側人明堂圖》四幅,創新之處在於:

  • 首創「三維定位法」,並列正、伏、側位臟腑投影
  • 標註經絡與臟腑的立體空間關係
  • 詳載十二經筋在體表的循行分布

學術特色
錢氏發展「毒邪致病」理論,認為痧證本質為「穢毒夾時氣」,治療忌用溫補,提出「五禁」原則:

  1. 禁艾灸(恐助火毒)
  2. 禁熱熨(致毒內攻)
  3. 禁酒浴(引毒入血)
  4. 禁滋膩(礙毒外透)
  5. 禁峻補(閉門留寇)

其學說影響後世溫病治療,如王孟英《隨息居重訂霍亂論》多處引用錢氏痧證辨治要點。錢松結合宮廷醫學與江南民間療法,形成獨特的「攻毒透邪」學術體系,於清代疫病防治史上佔有重要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