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錢松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錢松,清代醫家。字鏡湖。浙江紹興人。曾任太醫院院使。醫道甚精,尤擅治痧脹。撰有《痧脹名考》(1826年),主張痧脹治當隨經調治,泄毒於表,攻毒於里,以克削為主,不可妄用補益之法。此外,尚繪有《臟腑正伏側人明堂圖》四幅(1819年)。

錢松,字鏡湖,浙江紹興人。生於清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,卒於清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。錢松幼年喪父,家境貧寒,但他刻苦自學,博覽群書,精通醫學。錢松曾任太醫院院使,他醫道精湛,尤擅治痧脹。錢松認為,痧脹的治療要根據病情隨經調治,泄毒於表,攻毒於里,以克削為主,不可妄用補益之法。此外,錢松還繪有《臟腑正伏側人明堂圖》四幅,這幅圖對研究人體臟腑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

錢松著有《痧脹名考》一書,該書是一部關於痧脹的專著,內容翔實,論述精闢,對後世的痧脹治療有著重要的影響。

錢松是清代著名的醫學家,他對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。錢松的醫學思想和臨床經驗,對後世的醫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。

以下是《痧脹名考》的部分內容:

痧脹之名,始見於《內經》,曰:「邪之在表,則為痧;邪之在里,則為脹。」蓋痧脹者,皆外邪內侵,郁而成疾之證也。其病因有內外之別,內因者,多由飲食不節,情志不遂,勞倦過度,或感受外邪,而內生痰飲,郁而成疾;外因者,多由感受風寒、暑濕、燥火等外邪,而侵犯人體,郁而成疾。

痧脹之證,多見於小兒、老人、體弱多病者。其臨床表現,主要有頭痛、發熱、身熱、胸悶、腹脹、嘔吐、腹瀉、便秘、尿赤、尿黃、尿閉、尿血、舌紅、苔黃、脈弦等。

痧脹的治療,要根據病情隨經調治,泄毒於表,攻毒於里,以克削為主,不可妄用補益之法。

痧脹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(1)飲食要清淡,不宜過食肥甘厚味,以免生痰飲;

(2)情志要舒暢,不宜生氣、鬱悶,以免肝氣鬱結;

(3)勞逸要適度,不宜過度勞累,以免耗傷氣血;

(4)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;

(5)增強體質,提高抵抗力。

以上是《痧脹名考》的部分內容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