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錢雄萬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錢雄萬(生卒年不詳),字心榮,清末江蘇武進人,出身醫學世家,承襲家學而精於醫道。其生平雖未見詳載於正史,然所著《醫津》兩卷(1923年由後人刊行),足見其學術造詣。該書以脈診為綱,後附雜症論治五十餘門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之核心思想。

學術特色探微

  1. 脈法為先
    《醫津》首重脈診,承《內經》「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」之訓,強調四診合參中脈學的樞紐地位。書中詳述二十八脈主病,尤重「胃、神、根」三要,與清代周學海《脈義簡摩》互有發明。其脈論結合臟腑氣血盛衰,如指出「弦脈非獨主肝鬱,水飲痼結者亦常見之」,拓展了傳統脈象辨證維度。
  2. 雜症辨治
    書中論病涵蓋內科諸疾,如「痰飲」「癲狂」「痢疾」等,每症必分虛實標本。論痰飲一證,援引張仲景「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」之說,又參朱丹溪「痰挾瘀血遂成窠囊」之論,提出「治痰須辨寒熱,熱痰宜黃連、瓜蔞,寒痰必佐薑、桂,久病入絡則兼桃仁、歸尾」。此類論述可見其融匯仲景學說與金元各家之長。
  3. 用藥特點
    錢氏遣方注重藥性升降浮沉,如治頭暈耳鳴善用磁石、石決明等質重鎮潛之品,佐以少量升麻「欲降先升」;治久瀉則取煨葛根升清陽,配赤石脂固下焦,暗合李東垣「升陽除濕」之法。其用藥比例尤具巧思,如治失眠方中茯苓用量恆倍於半夏,取「通陽利水以安神」之效,異於常法。

家學淵源
錢氏醫學一脈相承,其孫錢鈞(字同增)亦以醫名世,擅長溫病調治。據地方志載,錢鈞曾參與民國初年霍亂流行救治,活用祖父「急症當顧津液」之訓,以白虎加人參湯化裁建功。此反映錢氏家學不僅重理論,更強調臨證變通。

學術價值
《醫津》雖非宏篇巨帙,然其症治條分縷析,如論「黃疸」區分陰黃陽黃,指出「陽黃未必皆熱,有濕勝者當淡滲;陰黃非盡屬寒,瘀結者需活血」,補充了《金匱要略》未盡之義。該書現存版本雖稀,然其中「脈症互參」「藥隨證變」之思維,對近代江南醫家影響頗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