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程鏡宇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程鏡宇(生卒年不詳),清代醫家,字翼安,古歙(今安徽歙縣)人。原為諸生出身,後任鹽吏,然其博通醫理,尤精喉科證治。於疫毒痧喉(屬溫病範疇之喉科急症)之研究頗具心得,對陳耕道《疫痧草》未盡之義加以闡發,撰述二十餘則醫論,成《痧喉闡義》一書(刊於1877年),為清代喉科重要文獻。

學術特色與貢獻

  1. 疫痧理論發展
    程氏繼承吳又可《溫疫論》戾氣學說,結合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,提出「痧毒從口鼻入,先犯肺絡,繼竄營血」之病機觀。其論痧喉(類似現代之猩紅熱、急性扁桃體炎等),強調「毒壅上焦」為病機關鍵,治法首重清解透達,並按邪之淺深分「痧隱」、「痧透」、「毒陷」三階段施治。
  2. 喉科診法創新
    於《痧喉闡義》中詳述「驗舌辨痧」之法:以舌質絳紅、芒刺如楊梅狀為痧毒入營之徵;若舌面白膩如積粉,則屬濕熱穢濁鬱閉,需芳香透達。另創「察喉三候」:初起喉關紅腫為風熱在表;見白腐糜點屬毒火熾盛;若腐膜成片,則警示毒邪內陷心包。
  3. 方藥融會諸家
    書中輯錄吳又可達原飲、葉天士涼營清氣湯、朱鐵山犀角解毒飲等方,並自擬「清咽化痧湯」(犀角、連翹、馬勃、金汁等組成),強調「治喉如救火」,需早用重劑清熱解毒,佐以金汁、人中黃等穢濁降火之品,體現其用藥峻猛而精準的特色。

學術傳承與影響
程氏之論上承明代溫病學說,下啟清末喉科專論,其對「痧喉傳變」的階段性辨治,影響後世丁甘仁《喉痧證治概要》等著作。書中融合傷寒六經與溫病衛氣營血理論於喉科實證,展現清代醫家對急性熱病辨治的系統化發展。

附註:《痧喉闡義》現存清光緒三年刻本,部分內容收入《中國醫學大成》叢書,為研究清代喉科溫病學派的重要文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