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錢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錢瑛,字良玉,明代著名兒科醫家,世居蘇州(今江蘇蘇州),出身醫學世家。其父錢宗道為當時知名小兒科醫師,家學淵源深厚。錢瑛於明宣德年間(1426-1435年)入太醫院任職,精研《小兒藥證直訣》等兒科典籍,承襲錢乙學術思想,擅長運用五行生剋理論辨治小兒五臟虛實。

錢氏臨證重視小兒「稚陰稚陽」之體質特點,處方用藥講究輕靈透達,善以「六味地黃丸」化裁治療小兒腎陰不足之證,並創製多首調理小兒脾胃的丸散膏丹。其診法尤重望診,通過觀察小兒囟門、面部五色及指紋變化判斷病情,此技法載於其著作《小兒方訣》(已佚),部分內容為後世《幼科全書》所收錄。

錢瑛四子錢恆、錢愷、錢悌、錢愃皆承父業,形成「吳門錢氏兒科」流派,其學術特色包括:提倡「小兒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用藥注重甘潤養陰;發展「驚風分治」理論,將急驚風與慢驚風的辨證系統化;首創「三關辨指紋法」,以風、氣、命三關對應病位深淺,此診法至今仍為中醫兒科所用。

明代《吳中名醫錄》記載錢瑛治癒宣宗皇子驚風案,以「琥珀抱龍丸」合「鉤藤飲」加減見效,獲賜太醫院院使銜。其學術影響延續至清代,溫病學家葉天士在《臨證指南醫案·幼科要略》中多次引用錢氏診法,可見其於中醫兒科發展史上具承先啟後之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