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鉗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鉗耳

鉗耳,又稱「鉗上」,為中醫經絡理論中的特定部位名稱,出自《靈樞·根結》。該篇記載:「陽明根於厲兌,結於顙大,顙大者鉗耳也。」意指足陽明胃經的根部位於厲兌穴(在足第二趾外側端),而其結部則上行至「顙大」,即「鉗耳」所在。

經絡與鉗耳的關係

  1. 足陽明胃經的循行
   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(迎香穴),下行環繞口唇,再沿頰車上行至額頭,並分支布於頭面。其根於厲兌穴,氣血匯聚於頭面部時,結於「顙大」,即鉗耳區域,反映經氣在此處的集中與輸布。
  2. 鉗耳的解剖位置
    根據歷代醫家註解,「鉗耳」可能位於頭側部,臨近耳前上方,或指顳頜關節附近區域。此處為足陽明胃經與少陽經氣交會之處,與咀嚼、頭面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鉗耳的生理與病理意義

  • 生理功能
    鉗耳作為足陽明胃經的結部,主司頭面氣血的輸布,尤其與額顱、頰車等部位的肌肉運動及感覺功能相關。胃經氣血充盈,則鉗耳區域得以濡養,維持頭面活動協調。
  • 病理表現
    若胃經氣血失調,可能於鉗耳部位出現異常,如顳頜關節僵硬、耳前疼痛,或伴隨牙齦腫痛、面癱等症狀。此類證候多與胃火上炎、經氣壅滯有關。

鉗耳與針灸治療

在臨床針灸取穴中,雖未直接標註「鉗耳」為獨立穴位,但鄰近區域如 下關(胃經)、 頰車(胃經)等穴,常被用以調理鉗耳相關病症。透過刺激這些穴位,可疏通胃經氣血,緩解頭面疾患。

文獻考據與學術討論

歷代醫家對「鉗耳」的具體定位略有分歧:

  • 明代張介賓《類經》註解「顙大」為「額顱之大骨」,認為鉗耳接近前額髮際。
  • 清代張志聰則將「鉗耳」解為「夾耳之旁」,側重於耳前顳部。
    此差異反映經絡理論中「結部」的抽象性,需結合臨床實踐理解其氣血輸布特點。

綜上所述,鉗耳作為足陽明胃經的結部,體現了經絡學說中「根結理論」的深層內涵,既是氣血匯聚的樞紐,亦為診治頭面疾病的重要參考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