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乾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乾疽

病名,指生於肩前側(肩峰前緣)之無頭疽,屬癰疽範疇。首載於清代《外科真詮》卷上,其證治可參見癰疽相關論述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乾疽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情志、飲食不節,導致氣血壅滯、經絡阻塞而成。肩部為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所過之處,若正氣不足,邪毒乘虛侵襲,鬱而化熱,熱盛肉腐,則發為疽。其特點為患處堅硬腫痛,皮色不變或微紅,久則可能潰破流膿,然初期多呈「無頭」之狀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初期:肩前側局部腫硬,觸之疼痛,皮色或如常或略顯暗紅,無明顯膿頭。
  2. 成膿期:若邪毒未散,患處逐漸化熱,腫痛加劇,按之應指(膿成之兆),或伴發熱、口渴等全身症狀。
  3. 潰後期:膿液潰出後,若氣血充足,則瘡口漸斂;若正虛邪戀,則可能遷延難愈,甚或內陷變證。

證型辨治

  1. 熱毒蘊結證

    • 主證: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伴發熱、煩渴、便秘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活血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。
  2. 氣血瘀滯證

    • 主證:患處堅硬腫痛,皮色暗滯,病程較久。
    • 治法:行氣活血,散結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活血散瘀湯或透膿散加減。
  3. 正虛毒戀證

    • 主證:潰後膿水清稀,瘡口難斂,面色萎黃。
    • 治法:托裡排膿,益氣養血。
    • 方藥:托裡消毒散或十全大補湯加減。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:可敷貼如意金黃散或沖和膏,以散結消腫。
  • 膿成:切開排膿,務求引流通暢。
  • 潰後: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。

與其他肩部疽證鑑別

  • 肩疽:泛指肩部癰疽,範圍較廣,或生於肩後(肩貞穴處)。
  • 過肩疽:生於肩峰後側,屬手少陽三焦經所過。
  • 乾疽特指肩前廉(肩峰前側)之無頭疽,病位與經絡循行相關,治療需結合局部與整體辨證。

此病名雖載於古籍,然臨床辨證仍需結合四診,審因論治,不可拘泥於一法一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