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乾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乾疽,病名。指生於肩之前廉(肩峰前側)的無頭疽。出《外科真詮》卷上。屬於癰疽之一種,證治可參見癰疽條。
《外科真詮》卷上:“乾疽,生肩之前廉,無頭,如粟粒大,色赤,痛甚,不易潰,久則成瘺。”
《外科正宗》卷三:“乾疽,生肩之前廉,如粟粒大,色赤,痛甚,不易潰,久則成瘺。”
《外科大成》卷三十九:“乾疽,生肩之前廉,如粟粒大,色赤,痛甚,不易潰,久則成瘺。”
乾疽的臨床表現為肩前廉處出現粟粒大小的紅色腫塊,疼痛劇烈,不易潰破,久而久之會形成瘺管。
乾疽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為主。可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等清熱解毒的中藥煎水內服,外用黃連膏、紫雲膏等外敷。
乾疽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如果治療不當,可能會形成瘺管,影響肩部的活動。
乾疽的食療方有:
- 金銀花茶:金銀花30克,沸水沖泡,代茶飲。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
- 蒲公英粥:蒲公英30克,粳米100克,煮粥食用。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利尿的功效。
- 板藍根湯:板藍根30克,生甘草10克,水煎服。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的功效。
乾疽的注意事項有:
- 保持皮膚清潔,避免感染。
- 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-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定期複查,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