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乾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乾廓

乾廓為中醫眼科八廓之一,其名稱源於八卦中的「乾卦」,屬陽象,主天,故又稱「天廓」。此概念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為古代醫家將眼部結構與八卦理論相結合的產物,用以闡釋眼與臟腑經絡的對應關係。

理論基礎

在八廓理論中,乾廓位於眼白睛(鞏膜)外上方,與六腑中的「大腸」相應。中醫認為,眼部的不同區域分別隸屬於五臟六腑,而乾廓所主之大腸,其功能與肺氣相通,故乾廓的異常變化常反映大腸或肺的病理狀態。

生理與病理

  1. 生理功能
    乾廓屬陽,象徵天之清陽之氣。其正常狀態下,眼白睛色澤清白,無赤脈纏繞,表示大腸傳導功能正常,肺氣宣降得宜。
  2. 病理表現

    • 若乾廓出現赤脈浮露或色澤混濁,多提示大腸積熱或肺熱上炎。
    • 若兼見眼乾澀、視物昏矇,可能與肺陰不足或大腸津虧有關。
    • 古代醫籍亦記載,乾廓異常可能伴隨便秘或泄瀉等腸道症狀。

與其他廓的關係

乾廓與兌廓(澤廓)同屬陽廓,二者在八卦中相鄰,病理上可能相互影響。若乾廓赤脈延伸至兌廓,常提示熱邪由大腸波及胃腑。

臨床意義

歷代醫家通過觀察乾廓的變化,輔助診斷大腸及肺系疾病。在治療上,若乾廓異常,可從清肺瀉腸或養陰潤燥入手,選用相應方藥,如瀉白散或增液湯等加減。

乾廓理論體現了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臟腑相關」的整體觀念,雖現代醫學無直接對應結構,但在中醫辨證中仍具一定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