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乾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乾騷

乾騷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屬皮膚疾患範疇,首見於《五十二病方》。此症具傳染特性,與現代醫學所述之「疥瘡」相類,乃因疥蟲(疥蟎)寄生皮膚,鑽竄皮內,導致瘙癢難忍,夜間尤甚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乾騷之發病,多由外感風濕熱蟲之邪,或接觸染病患者衣物、臥具,致使蟲毒侵襲肌表。其病機關鍵在於蟲邪鬱於腠理,與氣血相搏,化熱生風,故見皮膚丘疹、水皰及劇烈瘙癢。若日久不癒,可因搔抓破損,濕毒蘊結,而現膿皰、結痂,甚則皮膚粗糙厚韌。

臨床表現

乾騷好發於指縫、腕屈側、腋下、腰腹等皮膚薄嫩處,初起為粟粒大小丘疹或水皰,色微紅,搔之流滋,並伴隨瘙癢無度,夜臥遇熱則加劇。因疥蟲夜間活動頻繁,故患者常因癢甚而眠差,日久可致心神不寧。

古籍論述

《五十二病方》未詳述治法,然後世醫家多歸其於「疥瘡」範疇。如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疥瘡皆由脾經濕熱及肺經風毒,客於肌膚所致」,強調濕熱蟲毒為患;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則分「乾疥」「濕疥」等證型,其中「乾疥」皮膚燥癢,起屑如疥,與乾騷症狀相仿。

治療原則

傳統中醫治乾騷,首重殺蟲止癢,內外合治。外治多以硫黃、雄黃等研末調塗,或以苦參、地膚子、蛇床子等煎湯外洗,以祛風除濕、解毒殺蟲;內治則依體質辨證,濕熱者用消風散加減,血虛風燥者當養血潤燥,方如當歸飲子。

附:與相關病證鑒別

乾騷需與「癮疹」(蕁麻疹)、「濕瘡」(濕疹)等瘙癢性皮膚病區分。癮疹多驟起驟消,皮膚現風團;濕瘡則以對稱性糜爛滲液為主,而乾騷具傳染性,且皮損多見隧道、丘皰疹,可資鑒別。

(按:乾騷一詞今已少用,然其論述仍體現中醫對寄生蟲性皮膚病的早期認識,並為後世疥瘡辨治奠定基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