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潛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潛陽

潛陽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治法之一,主要用於調節陰虛所致的肝陽上亢證候。中醫理論認為,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陰液虧虛,無法涵養肝陽,則陽氣浮越於上,形成「肝陽上亢」之病理狀態。此證常見頭痛眩暈、耳鳴耳聾、面紅目赤、急躁易怒、失眠多夢、健忘心驚,甚或肢體麻木、震顫等症狀,其病機關鍵在於「上盛下虛」,即陽亢於上而陰虧於下。

治療原理
潛陽法的核心在於「重鎮沉降」,選用質地沉重、具有下行特性的藥物,以收斂浮越之虛陽,導其歸位。此類藥物多屬礦物類或介殼類,性味多鹹寒或辛涼,質重能鎮,寒涼可清熱,兼具潛降與清肝之效。常用藥物包括:

  • 牡蠣:鹹澀微寒,潛陽兼能軟堅散結。
  • 生龍骨:甘澀平,重鎮安神,收斂浮陽。
  • 生石決明:鹹寒,專清肝火,平肝潛陽。
  • 真珠母:鹹寒,潛陽安神,清肝明目。
  • 磁石:辛鹹寒,納氣潛陽,益腎鎮驚。
  • 代赭石:苦寒,降逆平肝,兼能涼血。

配伍應用
潛陽法需結合病機靈活配伍:

  1. 滋陰潛陽:若陰虛明顯,常配生地黃、白芍、龜板等滋養肝腎之陰,以「滋水涵木」。
  2. 平肝潛陽:若肝火偏旺,可加鉤藤、天麻、菊花等清肝息風。
  3. 安神潛陽:兼失眠多夢者,輔以酸棗仁、夜交藤以寧心安神。

理論延伸
潛陽法與「引火歸元」有異曲同工之妙,但後者多用於腎陽浮越,而潛陽側重於肝陽上亢。此外,潛陽藥物多屬沉降之品,久服恐礙脾胃,臨證需權衡標本,中病即止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以平為期」的核心思想,通過調節陰陽升降,恢復機體動態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