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潛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潛趾
病名:潛趾,又稱「嵌甲」,為足趾甲嵌入甲溝之病症。多因趾甲修剪不當、外力損傷,或穿著窄小鞋履,長期壓迫趾甲邊緣,導致甲緣向甲溝內生長,嵌入軟組織中。
症狀:
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,尤其行走或按壓時加劇。若甲溝受壓日久,可致紅腫、化膿,甚則形成「潛趾炎」(即現代醫學所稱之甲溝炎)。根據臨床表現,中醫將其分為兩類:
- 硬潛趾:多見於趾甲質地堅硬者,嵌入甲溝後疼痛明顯,局部皮膚角化增厚。
- 軟潛趾:常見於趾甲較薄或甲周組織鬆軟者,易伴隨甲溝濕爛、滲液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此病與外傷、局部氣血瘀滯相關。足部為「肝腎之餘」,肝主筋、腎主骨,趾甲屬「筋之餘」,若肝血不足或腎氣虧虛,可致趾甲失養,質地異常;加之外力壓迫,氣血運行不暢,瘀阻甲溝,遂發為潛趾。若濕熱之邪乘虛侵襲,則易化腐成膿。
治療:
傳統中醫以外治法為主,以手術修除嵌入之趾甲為要。古代醫籍如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刀針剔甲」之法,配合藥膏外敷以祛瘀生新。若已化膿,可輔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之藥,如黃連、紫花地丁等搗敷。
附註:
潛趾若反覆發作,需調理肝腎氣血,並避免外力持續損傷。古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,此症與「甲疽」相似,均因局部氣血壅滯所致,治法可相互參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