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淺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淺刺
淺刺為針刺手法之一,指針刺深度僅達人體表淺組織或皮膚層,適用於特定病證與體質。《靈樞·終始》明載:「脈虛者,淺刺之。」又言:「癢者,陽也,淺而刺之。」此手法源於中醫對氣血陰陽與病位深淺的辨證思維,強調「刺至病所」而不過度傷正。
理論依據
- 經絡與衛氣理論:
淺刺多作用於皮部與絡脈,衛氣行於脈外,主司溫養腠理、防禦外邪。若病邪在表(如風熱初襲、皮膚瘙癢),或衛陽不固,淺刺可激發衛氣,疏泄表邪。《素問·皮部論》提及「邪客於皮則腠理開」,淺刺能調和營衛,引邪外出。 - 虛實辨證:
虛證、熱證多宜淺刺。虛者氣血不足,深刺易耗氣;熱證多屬陽邪亢盛,淺刺可宣散鬱熱。如《針灸大成》所述:「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」,淺刺配合疾出針,契合「瀉熱」之則。 - 穴位特性:
皮肉淺薄處(如頭面、手足末端)或近重要臟器之穴(如胸背部),常規淺刺以避風險。例如井穴(如少商、湧泉)多用淺刺或點刺出血,以通調經氣。
臨床應用
- 病位表淺者:如皮膚病、風寒表證,取合谷、曲池等穴淺刺,助邪從表解。
- 體質敏感或虛弱者:老人、小兒或氣血虛衰者,淺刺可減輕刺激,如補益脾胃取足三里淺刺。
- 陽證、癢證:依「癢為陽邪」之理,蕁麻疹或風疹可淺刺血海、風市以祛風止癢。
操作要點
淺刺雖風險較低,仍需得氣為度。手法包括:
- 單手持針斜刺:針體與皮膚呈15°~30°,輕緩刺入皮下。
- 浮刺法:針尖貼皮橫刺,適用於肌肉薄處。
- 點刺法:快速輕點刺破表皮,多用於井穴或放血療法。
淺刺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思想,透過輕淺刺激調動機體自癒能力,契合「治未病」與「中和之道」的核心理念。歷代醫家如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亦強調「刺有淺深,各有所宜」,足見其辨證運用之精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