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欠舌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欠舌風

別名:吹舌喉風

病因病機
欠舌風屬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主要因心血虧虛而致虛火內動,兼因肺氣壅盛而津液不升,水火失濟,上灼咽喉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陰血不足,虛陽上浮,咽喉失養,故見喉風之症而面色偏白,舌體上舉或破損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咽喉症狀:喉部腫痛或不適,或伴乾燥灼熱感。
  2. 舌象特徵:舌體上抬(「欠舌」之狀),或見舌面破潰,潰瘍邊緣淡紅。
  3. 全身表現:患者多面色蒼白,或兼見心悸、失眠等陰血虧虛之象。

證候分析

  • 心血不足:心主血脈,血虛則內熱生,虛火循經上炎,擾及咽喉。
  • 肺氣失調:肺為水之上源,氣有餘則水液不布,咽喉失潤,加重燥熱之象。
  • 舌為心之苗:心血虛而火動,故舌體不寧,上舉或潰破。

治法
滋陰養血為主,佐以清虛熱、潤肺利咽。

常用方劑

  1. 四物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。
    • 方義:補血調血,滋養心肝,以治陰血不足之本。
    • 加減:若虛火明顯,可加玄參、麥冬;咽喉腫痛甚者,加桔梗、甘草。
  2. 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

    • 組成:白朮、茯苓、黃耆、龍眼肉、酸棗仁、人參、木香、甘草、當歸、遠志。
    • 方義:益氣補血、健脾養心,適用於心脾兩虛兼見喉症者。

相關病症鑑別

  • 吹舌喉風:多因風熱外襲或痰火內蘊,症見舌腫喉痛,發病較急,屬實熱證。
  • 陰虛喉風:以腎陰虧虛為主,咽喉乾痛午後加重,伴腰膝酸軟,與欠舌風之心血虛有別。

文獻溯源
本症首載於《咽喉經驗秘傳》,歸類於虛火喉風範疇,強調「面白舌舉」為其辨證要點,與實熱喉風之面赤、舌紅截然不同。

補充說明
欠舌風之治療需注重整體調理,尤其心、肺、脾三臟功能協調。若兼見脾虛氣弱,可輔以健脾益氣之品,如黨參、白朮,以助氣血生化之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