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嵌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嵌甲
病名:嵌甲,又稱「甲疽」,首見於《鮑氏驗方新編》卷二,屬中醫外科疾病範疇。此症因趾(指)甲邊緣嵌入甲溝皮肉,導致局部氣血瘀滯,化熱成毒,引發紅腫疼痛,甚則化膿潰爛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嵌甲多因外傷、修剪不當,或久穿窄小鞋履,致使甲板壓迫甲溝,阻礙局部經絡運行,氣血壅滯。若兼感濕熱邪毒,則易鬱而化火,釀成腫痛;日久不癒,氣血耗傷,可轉為慢性,反覆發作。
臨床表現:
初起甲側緣刺入甲溝,局部微紅腫脹,按之疼痛;若熱毒熾盛,則焮紅灼痛,膿液積聚,甚則甲下潰腐,延及周圍組織。慢性者常見甲溝肉芽增生,觸之易出血,病程纏綿。
辨證分型:
- 氣滯血瘀型:甲緣嵌入,局部暗紅腫硬,疼痛如刺,舌質紫暗,脈弦澀。
- 濕熱蘊結型:甲周焮紅灼痛,膿液黃稠,或伴發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氣血虧虛型:潰後久不收口,肉芽蒼白,膿水清稀,舌淡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:
以「行氣活血、清熱解毒」為主,輔以「祛濕排膿」或「益氣生肌」。外治宜拔毒消腫,如敷貼如意金黃散;內服可依證選方,如仙方活命飲加減(濕熱型)、桃紅四物湯(血瘀型)、托裡消毒散(虛證)等。傳統療法亦含藥線引流、蝕胬去腐等法,以促膿出新生。
古籍記載: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甲疽者,或因甲長侵肌,又因修甲損傷……其患胬肉高突,疼痛難忍。」強調外傷與修甲失宜為致病之由,與今論相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