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嵌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嵌指

病名,出自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又稱甲疽,屬中醫外科常見病症。其病因多與外傷、局部壓迫或氣血運行不暢有關,導致趾(指)甲邊緣嵌入甲溝軟組織,引發紅腫、疼痛,甚則化膿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  1. 外傷所傷:因修剪趾甲不當或外力撞擊,使甲緣刺入甲旁肌膚,氣血瘀滯,久而化熱,形成腫痛。
  2. 氣血失和:素體濕熱內蘊,或肝經血燥,致使局部經絡阻塞,甲失濡養,變形內嵌。
  3. 鞋履不適:長期穿著窄小鞋履,壓迫趾甲,阻礙氣血流通,誘發甲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甲側緣微紅腫脹,按之疼痛。
  • 日久則局部焮熱,化膿成瘡,滲出黃水,甚則甲下積膿。
  • 若遷延不癒,可致甲床腐壞,趾甲變形。

中醫辨證論治

  1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症見:甲周紅腫灼痛,或伴膿液黏稠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則:清熱利濕,解毒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五味消毒飲萆薢滲濕湯加減。
  2. 氣血瘀滯證

    • 症見:甲緣暗紫,疼痛如刺,觸之堅硬,舌暗或有瘀斑。
    • 治則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桃紅四物湯加丹參、乳香、沒藥。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腫痛:以金黃散玉露散調敷,清熱解毒。
  • 成膿未潰:可刺破排膿,外摻九一丹提膿祛腐。
  • 潰後生肌:用生肌玉紅膏敷貼,促進瘡口癒合。

古籍記載

《外科大成》提及:「甲疽者,因甲長侵肌,或剪甲傷肌,遂成瘡腫。」指出其發病與外力損傷密切相關。另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甲疽宜早治,遲則潰爛難斂。」強調早期干預之重要性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嵌甲」相似,然中醫著重整體調理,結合內服外治,以疏通氣血、清解濕熱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