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嗆喉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嗆喉風

嗆喉風,又稱「飛絲毒」或「搶食風」,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主要表現為咽喉乾燥灼熱、口中生泡、吞咽困難,甚則飲食嗆逆。此症多因心經積熱,火毒上攻咽喉,或痰熱壅滯於心包,熏灼咽喉黏膜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嗆喉風的發病與「心火亢盛」密切相關。心主血脈,開竅於舌,其經脈上繫咽喉。若情志鬱結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熱邪,皆可導致心經火毒熾盛,循經上炎,灼傷咽喉,使局部氣血壅滯,痰熱互結,發為咽喉腫痛、生泡潰爛。此外,肺胃熱盛亦可能助長火勢,加重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咽喉乾燥灼痛:患者自覺咽喉乾澀,如物梗阻,甚則疼痛難忍。
  2. 口中生泡:口腔或咽喉黏膜出現散在性水泡或潰瘍,表面色紅或覆白膜。
  3. 吞咽障礙:因咽喉腫痛,進食時吞咽困難,嚴重者甚至嗆咳不止。
  4. 痰熱內擾:可伴隨心煩口渴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數等熱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傳統中醫治療嗆喉風以「清心瀉火、解毒利咽」為主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涼膈散:清瀉上中二焦火熱,適用於心胃火盛者。
  • 黃連解毒湯:直折火毒,適用於熱毒熾盛之咽喉腫痛。
  • 外用醜藥:據《喉科秘旨》記載,以雄精、梅片、膽礬研末吹喉,可清熱消腫、祛腐生肌。

辨證要點

嗆喉風需與「喉痹」「喉癰」等症鑑別:

  • 喉痹:多因風熱或陰虛所致,咽喉紅腫但少見生泡。
  • 喉癰:以局部化膿為特徵,疼痛劇烈,熱象更顯。

此症若遷延不治,火毒內陷可能傷陰耗氣,故早期清解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強調「心火一清,咽喉自利」,臨床須結合脈證,靈活施治。